1999(1):1-4.
摘要:在主动光纤锁模激光器的实验中,我们在较低的调制频率下观察到了有理数谐波锁模的现象。利用不到1.4GHz的调制信号,得到了2.8-5.6GHz的光脉冲信号。此外,还观察到了重复频率的二分频现象;即输出的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调制频率的1/2。
1999(1):5-8.
摘要: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交叉增益调制进行了2.5Gbit/s的归零码光脉冲的波长变换。变换间距为2.6nm,对变换信号测量了眼图及误码率,在1h内,误码率为9×10^-9,实验表明采用交叉增益调制进行归零码的波长变换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发现只有在探测光和信号光和光功率合适时才能获得较好变换结果。
1999(1):9-13.
摘要:本文以激光器单模速率方程为基础,针对DFB-LD推导了光子寿命与激光器内部损耗及端面出射损耗的关系,以及端面出射光功率与平均光子密度的关系,给出吸收光栅增益耦合DFBLD电路模型,用该模型研究了AG-GC-DFB-LD的自脉动效应及影响自脉动幅度和频率的主要因素。
1999(1):14-17.
摘要:本文在理论分析光纤敏感环热致非互易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采用以QUA方法 绕制的光纤敏感环的光纤陀螺,对于由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导致的光纤陀螺输出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并给出实施温度补偿的实验方案与相应结果。
1999(1):18-19.
摘要:在STM-16同步数字传输系统中,光和电的信号速率高达2500Mbit,如何将高速信号化解为中速信号,并进行适当的信号处理,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我们成功地将2500Mbit光信号分解为77Mbit信号,并在77Mbit上按照ITU标准成功地进行了并行解扰,排序,虚帧和B1校验等。
1999(1):20-22.
摘要:本文对一种适用于光互连网络的新型光电探测器件列阵进行了实验测试工作。设计了一个测试列阵器件的光互连系统,系统的时钟光点阵由二位相光栅产生,测试所需的信号光点阵由一个2×8的SEED器件对时钟光进行调制产生。对一个2×8的探测器列阵进行了实验测试工作,该探测器列阵中的探测单元的工作频率可达100Mbit/s。
1999(1):23-25.
摘要:本文提出在量子编码中用量子字节控制量子字节的设想,具体分析了字节被控编码法防止或纠正逻辑运算错误的量子线路,该编码既适用于量子逻辑门的防错和纠错,也适用于防止量子计算机存储单元的解相干。该编码法量子位使用效率为50%,且防错和纠错过程简单明了,并有单个逻辑双态双轨技术提供实验基础,因此该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大。
1999(1):26-29.
摘要:以实现分数傅里叶变换的不等焦距双透镜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与单透镜模式的等效性,给出了各种光学单元基本参量选择的判定法则。计算机模拟实验证明了结论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1999(1):30-32.
摘要:通过Abinitio计算证明O2(^1Δg)二聚物具有D2h群构型。利用微波激励高纯氧获得了O2(^1Δg)二聚物的2个新谱带,它们的峰值波长分别为486nm和656nm,采用放大自发辐射法获得了486nm和656nm辐射的小信号增益系数;利用平凹稳定谐振腔获得了486nm和656nm辐射的激振荡,最大激光输出功率分别为130μw和140μw,束散角为28mrad。
1999(1):33-35,39.
摘要:本文从速率方程出发,通过最大化峰值功率,研究了调Q激光器的最佳化问题,给出了一定泵浦水平下,使峰值功率最大的最佳的输出耦合交易反射率的数值解。根据所述原理,对一个多模的Nd:YAG调Q激光器进行了最佳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优化理论使具有高增益损耗比的调Q激光器的峰值功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0%《
1999(1):36-39.
摘要:利用光自聚焦和F-P腔两种手段,对EBBA液晶进行了光学双稳态研究,实验是在60μm液晶薄膜中采用连续At^+激光器进行了,确定出温度五光学双稳态和多级光学双稳态回线的关系,讨论了EBBA液晶在固态相和液晶相及其相变过程中光学双稳态的机制。
1999(1):40-41.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间接测量物质折射率的新方法。从理论上对这种方法作了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对LB膜做了测试实验,推算出其折射率,并且分析了这种方法适用特点。
1999(1):42-45.
摘要:本文报导了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和长周期光栅结合的传感器系统对油气井下应力和测试实现同时在线检测。实验中用一宽带半导体激光器驱动一损耗中心波长为λLP=1550nm的长周期光栅和两个反射中心波长分别为λB1=1540nm和λB3=1560nm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信息处理部分采用光纤平面法-珀滤波器进行波长扫描测量。
1999(1):46-49.
摘要:本文根据Kirchhoff近似下的多次散射理论和Monte Carlo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一维Gauss分布强粗糙表面散射场的偏振特征。数值结果说明,单次散射仅在散射角很大时产生非常有限的交叉退偏;后向附近的交叉退偏完全是在多次散射的过程中,场的两个正交分量发生不同位相变化而产生的。
1999(1):50-52.
摘要:本文报道应用古代“魔镜”成像原理和现代激光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光反射“魔镜”检测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可以非常直观,方便地观测到直径小于150mm的硅抛光片及硅外延片表面存在的缺陷情况,其分辨率为0.5μm,由于光反射“魔镜”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探测灵敏度高,快速,无破坏性,大面积检测等优点,该项技术检测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1999(1):53-56.
摘要:理论上讨论电子测量仪器测量信息的阻容耦合失真及利用实测信息复原真实信息的方法,并给出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有效地复原真实信号。
1999(1):57-58,66.
摘要:对属于铁电体的热释电体从德文希尔热力学理论模型出发,导出了热释电系数和自发极化强度的关系P/X=Ps/C测量了LUTGS晶体的p/X和Ps/C分别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发现两曲线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仍有差异。结合德文希尔热力学理论模型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该关系对铁电体材料热释电性提高的指导意义。
1999(1):59-62.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物体识别的新方法,将一正弦条纹投影到物体表面,摄像机得到的是有变形条纹的二维强度像。取出有变形条纹的二维强度像的基频分量的位相部分构造一个纯相位数字滤波器,以受到不同物体表面高度调制的有变形条纹的二维强度像作为输入图像,在频域中完成基频分量之间的相关,最后根据输出的相关峰值大小即可判别不同的物体。
1999(1):63-66.
摘要:本文应用光子计数分布的理论及生物系统超微弱光子辐射的测试数据对生物光子场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生物光子场基本上属于高斯场的观点,并认为它至少是由两个独立部分的光子辐射迭加的结果:其一是纯相干态的相干辐射;另一则为混沌态的热光源辐射。
1999(1):67-69.
摘要:激光促进了许多领域的发展,但它也可对人体直接造成伤害。本文主要依据激光器输出光线的功率或系统所用的激光的能量对激光器进行了分类。论述了激光危险性的分类,激光对眼睛的影响及眼睛的防护标准。
1999(1):70-71.
摘要:由皮肤散射形成的动态激光散斑携带了微循环的信息。散斑的时间涨落不仅与血球运动。照明条件等因素有关,也与表皮的厚度有关,所以表皮厚度的不同将影响微循环的测定。本文从实验上研究了皮肤表皮厚度对微循环测量的影响,得了了散斑强度涨落随表皮厚度变化的关系。
1999(1):72-75.
摘要:应用Pegg-Barnett相位理论,得到了与“V”型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的双模光场的相位几率分布函数,给出了极强和极弱光场条件下光场和相位几率分布表达式,分析了相位几率分布与光场强度及原子的初始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光场的相位分布及涨落与其强度和原子的初始态度切相关。
1999(1):76-78.
摘要:本文研究作为二项式态和角二项式态推广的玻利亚态的光子数分布及其与二能级原子的强度耦合相互作用。讨论了原子反转和光场二阶关联函数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1999(1):79-82,94.
摘要:采用改进了的线性组合算符和微扰法,研究极性半导体中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耦合强,与表面声学声子耦合弱的表面磁极化子的性质。讨论了电子在反冲效应中发射和吸收不同波矢的声子之间相互作用对极性半导体中经由表变势的表面磁极化子的有效哈密顿量,频率,诱生势和有效质量的影响。
1999(1):85-89.
摘要:类金刚石薄膜具有负电子亲和势且易制备,作为冷阴极场发射材料在平板显示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类金刚石薄膜制备方法,场发射实验与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1999(1):90-94.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倍爱关注的用于光不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系数的符号及大小测量的重要手段-激光Z扫描技术,从实验室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结合我们所开展的工作简述了Z扫描技术在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完善Z-扫描技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