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
摘要: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学与光电子学科资助项目
2001(12).
摘要:第 1期光电子器件二元衍射微透镜的亚波长结构设计方法陈思乡 ,易新建 ,曾延安 (1)……………………………………………………………………………………DVD光学头读出物镜设计郭培基 ,余景池 ,樊仲维 (4 )…………………………………………………………………………………………………悬臂梁光纤光栅磁场传感器 (英文 )赵伟锋 ,盛秋琴 ,董孝义 ,等 (7)……………………………………………………………………………………CO激光器Δν=2受激跃迁小信号增益系数的计算于清旭 ,韩瑞萍 ,宋昌烈 ,等 (10 )…………………………………………………
2001(12).
摘要:No.1DevicesThe Design of Binary Diffrative Microlens with Subwavelength Structures CHEN Si-xiang,YIXin-jian,ZENG Yan-an(1)………………………Design of Pick-up Objective L ens for DVD GUO Pei-ji,YU Jing-chi,FAN Zhong-wei(4 )…………………………………………………………A Magnetic Field Sensor Based on a Fiber Bragg Grating with a Cantilever BeamZHAO Wei-feng,SHENG Qiu-qin,DONG Xiao-yi,etal.(7)……………………………………………………………………………………………Computation…
2001(12):1209-1213.
摘要:本文讨论了基于牛纯迭代算法的凹面光栅优化设计,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光程函数级数展开的设计思路,凹面光栅的结构通过两个由特殊设计要求选择的约束方程决定,光栅的刻槽位置可通过约束方程的数值求解得到,一般从选定的光栅顶点依次迭代求出。基于此方法讨论了无象差点结构凹面光栅的优化设计,并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关于此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其中包括不能通过光程函数法设计的例子,也做了初步的讨论。
2001(12):1214-1217.
摘要:本文把MgF2引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传输层和穴传传输层之间,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发光和电学研究发现,MgF2层的引入可以明显抑制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增加短波长光的发射的强度;同时,它对降低起亮电压,改善器件发光性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2001(12):1218-1221.
摘要:本文分别对以MEH-PPV为发光层的橙色及以LPPP为发光层的兰色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低真空热处理,分别确定了最佳热处理条件。经最佳条件热处理后器件的启亮电压降低1-2V,最大相对发光强度提高1个数量级,同一电压下相对能量效率提高了1.3-10.0倍。初步分析表明热处理方法提高器件光性能的原因在于改变了发光层与阴极接触界面的性质,增强了二者的结合能力,提高了电子注入水平。
2001(12):1222-1225.
摘要:我们在分析陷光结构的表面形貌后,对陷光结构提出一个新的模型,并用它计算和分析析射率、形貌和膜厚等参数对陷光效果的影响。通过计算,我们找出这些参数的最佳值,并依此对陷光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2001(12):1226-1229.
摘要:论述了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的环境温度特性实现光学系统消热差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给出了8-12μm波段内、焦距123mm、相对口径1/2.5在20-50℃温度范围内实现消热差和消色差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评价结果;叙述了用NANOFORM250型金刚石微表面发生器在Ge单晶平面基体上加上衍射元件的主要过程和测试结果,最后给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用英国Ealing传递函数仪测试系统性能的测试结果。
2001(12):1230-1233.
摘要:本文介绍了同步辐射(SR)光束5-25KeV弧矢聚焦双晶单色仪的单色及聚焦原理,即以Bragg定律为基础,改变Bragg角θ,获得所需的波长λ实现光束的单色化;根据Bragg角θ和压弯晶体的弧矢半径,R之间的关系,使单色光束通过压弯晶体改变方向实现单色光聚焦。文中并说明了基于柔性铰链的压弯晶体的压弯原理、压弯晶体鞍形变的抑制、出射光与入射光高差固定的特点和压弯晶体衍射面面形误差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2001(12):1234-1235.
摘要:本文报道了侧面泵浦输出功率高达60W的Nd:YAG激光器,并对激光器结构和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激光器转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结构紧 凑和整机性能可靠。
2001(12):1236-1240.
摘要:用960nm半导体激光器作泵浦源,研究了Er^3 和Yb^3 共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Er^3 的上转换发光的性质。绿光上转换发光是双光子过程,但绿色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激光功率是非平方关系,随着泵浦激光功率的增加,上转换发光强度逐渐趋于饱和。用Er^3 -Yb^3 系统的动力学平衡方程解释了这种现象,在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主要是受Er^3 和Yb^3 之间较强的背向能量传输过程影响的。
2001(12):1241-1243.
摘要:合成了一种新型聚对苯撑乙稀(PPV)衍生物聚{1,6-已烷二氧代-(2-甲基-1,4-亚苯基)-氰代-[2-甲氧基-5-正幸氧基苯-1,4-二甲基]}-3-甲基-1,4-亚苯基。利用光电子能谱及UV-vis吸收光谱确定了其HOMO和LUMO能级,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结构为ITO/Polymer/Al的单层器件,起亮电压4V,电致发光峰值540nm。
2001(12):1244-1246.
摘要:本文研究晶格矢配较大的Ⅲ-Ⅴ族化合物向Si基底转移薄层的技术,为此制备了Si/SiO2/Si结构的应力缓冲衬底。利用智能切割(smart-cut)技术制备薄层GaAs并以低温SiO2层过渡与应力缓冲衬底相键合,达到GaAs向Si基底的转移目的。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该技术是可行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低温淀积SiO2层的完美性对最终转移的GaAs薄层的完整性是重要的。
2001(12):1247-1249.
摘要:为实现OEIC的全Si化,以适应稀土Er发光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研究了C-Si基底上注C形成微晶碳化硅(μc-SiC)的途径。经高浓度注C,在1100-1000℃2h退火,经X-ray与Raman测试证明可以获得μc-SiC结构。因为在宽带隙μc-SiC中能量回传很少,故对Er在波长1.54μm的室温光致发光是有利的。
2001(12):1253-1257.
摘要:本文在理论上计算了超短激光脉冲经过光不部件的展宽效应并实际给出了一种基于镀铝反射镜的小色散Z-扫描测量系统,同时也对实验中的其他重要参数进行了讨论。对该系统在材料高阶非线性光学特性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显示测量曲线与理论拟合曲线吻合较好,所求得非线性参数值与报道值也较吻合。最后给出了对一种个有较大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的新型发光材料的测试结果。
2001(12):1258-1261.
摘要:采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对物体表面进行测量时,得到的距离像中通常含有较大的误差。本文采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给出了一种自动距离像平滑方法,处理后的结果很好地保留了原始距离像中细节部分的信息。本文还给出了一种快速的结构化距离像建模方法,直接利用距离像数据点之间存在的领域信息生成以三角形网络表示的曲面。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2001(12):1262-1266.
摘要:本文在分析视频系列图像特点的基础上,对运动目标采用连续帧相减的探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背景和目标在不同运动情形下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实验及其结果,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2001(12):1267-1270.
摘要:在位相展开的过程中,对于具有病态特性的截断位相,如何有效处理极点和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位相展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方法:将相位图中的极点划分为3类,奇异极点、常规极点和虚拟极点;就直线截断和曲线截断对于位相展开误差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增强型Goldstein算法。
2001(12):1271-1275.
摘要:本文以经典色散管理孤子的传输特性为参照,研究了单信道40Gbit/s密集型色散管理系统内色散管理孤子的诸多传输特性,证实了密集型色散管理模式相对于经典色散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同时给出了系统最佳传输性能与入射功率、分段数、以及脉冲初始宽度等因素的数值关系。
2001(12):1276-1279.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计算机仿真系统(PCAD,photonics computer aided design)的实现方法,建立了高速大容量光纤系统的数值模型。在四波混频的计算过程中,对目前国际上最新提出的平均场模型(MFA,mean field approach)进行了修正,并且经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2001(12):1280-1283.
摘要:本文提出了用于无约束手写体数字特征提取和识别的视觉与神经网络混合算法。为了提高不变性特征的稳定性及网络收敛速度,我们引入周期包括函数来取代传统的sigmoid激活函数,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算法及激活函数能有效地提取手写体不变性特征,提高网络收敛速度和识别率。
2001(12):1284-1287.
摘要:提出了用神经网络来判别人眼注视方向的方法。该方法从人的面部图像中提取出10个基本参数,并进行不同的运算,得出能代表注视方向的特征参数。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并给出测试结果与分析。由于参数的提取和运算都采用基本的几何算法,神经网络的规模也很小,特征参数提取及判别过程速度快,判断结果准确率高,可以满足实时处理数据的要求。
2001(12):1288-1291.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全局收敛线性搜索的内窥镜图像桶形畸变的校正方法。方法假定畸变为圆对称形式,并利用多项式映射将畸变图像从畸变图像空间映射到校正图像空间。根据内窥镜成像特性以及基于全局收敛的线性搜索法来确定畸变图像中心和多项式系数。采用非线性回归对校正图像进行补偿。试验结果证实,该方法校正效果好、响应速度快、满足需要定量分析的图像处理的要求。
2001(12):1295-1300.
摘要:研究了探测场或驱动场失谐情况下开放的∧型无粒子数反转激光系统中原子响应的时间演化规律,并与探测场与驱动场都共振时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失谐对时间演化规律有显著的影响;当驱动场或探测场失谐时,原子对探测场和驱动扬色散的响应不再为零,双光子相干不再是纯实量;探测场失谐的变化将使粒子布居和驱动场增益(吸收)的时间演化规律明显改变;随着失谐的增大,探测场增益(吸收)、色散和双光子相干随时间的演经行为逐渐偏离标准阻尼振子的演化规律; 驱动场色散驱动场失谐量的增加而振荡时间变长,振和稳定值变大。
2001(12):1301-1304.
摘要:本文采用Huygens-Fresnel衍射积分公式导出了部分相干平顶高斯光束(PCFGB)经过ABCD光学系统传输公式;进一步导出了采用二阶矩定义的等效束宽和Kurtosis因子的传输公式;利用导出的公式计算了PCFGB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特性,并和相干平顶高斯光束(FGB)的传输特性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CFGB在传输过程中其光强分布的平顶部分不会消退,而且它的平顶化程度越来越,但其束宽迅速增大。
2001(12):1305-1309.
摘要:对光纤中三阶色散效应影响下的二阶孤子传输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孤子理解变的时域特性及Fourier谱特性,给出了抑制孤子裂变的方法。
2001(12):1310-1312.
摘要:本文采用和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激光血管内照射,在不同的激光入射角、不同的激光发散角和不同的血管直径、以及入射点偏离血管中心轴线情况下,光在血管液中的分布或吸收状况。研究说明,激光血管内照射应确保入射光纤与被照射血管相平行,从光纤输出的激光要有较小的发散角,被照射血管的直径应大于6mm,使激光能量得以充分吸收,并可减小入射点偏离中心轴线对光能量吸收的影响。
2001(12):1313-1316.
摘要:本文介绍了三维荧光显微镜图像的EM和调整EM恢复算法。EM算法是迭代算法,能够提高图像分辨率,尤其是Z方向的图像分辨率。调整EM算法相对于EM算法可以避免恢复后的图像出现孤立亮点和丢失微弱细节。
2001(12):1317-1321.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子晶体中反常折射现象研究的最新实验和理论进展,并探讨一维光子晶体中的反常折射现象。这种奇异性质在器件设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