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4.
摘要:基于光学系统信息传输不变性原理,讨论了微型反射式共焦光纤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性质。该传感器的光纤末端头起到了共焦扫描光学显微镜的点光源和点探测器的功能,从而使视场减小,信噪比提高,抗干扰性增强。它独特的高轴向分辨率特性,可用于微观形貌、外形尺寸和曲面轮廓等方面的高精度检测,同时为狭小空间内尺度测量等大量极限测量和不可测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2002(1):5-8.
摘要:以普通的石英光纤为材料,用熔拉腐蚀复合的方法制备出nm量级的光纤探针,而后在针尖表面镀上数十nm厚的金属膜,达到导电性,使其能传导隧道电流,从而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光纤隧道探针,在STM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将光纤隧道探针与金属隧道探针作了比较,并对其性能作了分析。
2002(1):9-11.
摘要:本文报导了光纤通信接收机中GaAs PHEMT工艺前置放大器的设计方法与测试结果。此前置放大器采用单电源供电,由1级放大、2级源级跟随器和1个反馈电阻组成。当前置放大器工作在2.5Gbit/s时,跨阻可达60dB Ω。采用 5V电源供电,功耗为110mW。
2002(1):12-15.
摘要:由于反射电场的影响,电偶极子在微腔中的自发发射速度不同于自由空间中的自发发射速度。本文采用镜像法计算了理想平面微腔、金属平面镜组成的半导体微腔和由分布布喇格反射镜(DBR)作为谐振腔的垂直发射激光器(VCSEL)中电偶极子的自发发射速率。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微腔的调制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电偶极子自发发射速率增加,在一定腔长下电偶极子自发发射速度被抑制。
2002(1):16-19.
摘要:采用转移矩阵法对菲涅耳波导的波导色散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波长、波导宽度和折射率差异参数对其波导色散的影响,并指出菲涅耳波导在色散补偿方面的应用。
2002(1):20-22.
摘要:用标量FD-TD法分析了条形波导基模的光场分布情况。采用4种不同形态的光波去激励同一波导,当光的传播达到稳定后得到了相同的模场分布,所得结果与解析法讨论的相一致。
2002(1):23-26.
摘要:本文考虑在横向具有正弦形周期折射率调制的非线性平面光波导,它构成平行的多信道系统。分别用解析法和BPM数值方法探索在该系统中稳定传输的空间光弧子实现开关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控制光点强度超过某一阈值,开关是可以发生的。
2002(1):27-30.
摘要:采用氙灯泵浦,首次实现了掺钕双钨酸钇钠(Nd:NYW)晶体以Cr^4 :YAG作为被动调Q元件的1.064um激光运转,测量了不同小信号透过率及不同泵浦能量下激光单脉冲的输出能量、脉冲宽度和重复率,以GdCOB为倍频晶体,首次实现了Nd:NYW晶体的倍频调Q运转,测量了0.53um调Q脉冲绿光的输出能量和脉冲宽度。
2002(1):31-33.
摘要:铽是典型的具有较强荧光特性的稀土元素。本文以铽的双酞菁配合物八-4-(正壬氧基)酞菁铽(Ⅲ)为原料,以LB(Langmuir-Blodgett)单分子膜技术制备的酞菁铽多层LB膜,以及其与花生酸按不同比例(6:4、5:5和4:6)混合的多层LB膜。通过π-A曲线、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等实验手段对它们的结构和荧光特性进行了表征。揭示了铽双酞菁配合物的结构特性及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荧光特性。
2002(1):34-36.
摘要:采用等效法布里-珀罗(F-P)腔方法对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上、下两层分布布喇格反射(DBR)结构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并讨论了上、下两层DBR结构在不同对称模型、不同周期数时对微腔结构的反射率的影响。得出反射面DBR结构的周期数为30左右,出光面DBR结构的周期数20左右,易实现激光输出,与实际设计基本一致。
2002(1):37-39.
摘要:本文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和高速交叉开关实现80Gbit/s的数据交换,通过引入光学分布时钟减小光信道之间进行切换时的链路重建时间。采用该位同步结构,可把机群系统网络互连通道切换时的链路重建时间由ms量级减小到us量级。数据包在网络中的通信延迟可减少2~个数量级。当时钟速率为1GHz,要求各结点的时钟相位差小于5%时钟周期时,对光纤长度误差要求为1cm。
2002(1):40-42.
摘要:实现了密集波分复用 (DWDM)光纤通信网络中光发射单元 (OTU)的智能化监控 ,设计了以80 C5 5 2单片微机为核心的盘控 (MCU)部分 ,实现了激光器输出波长、光功率、偏置电流等重要参数的随时监控 ,并能在激光器工作状态异常时 ,及时上报网管、控制告警灯并自动调节激光器 ,以保证通信系统的顺利进行。成功地完成了 16× 10 Gb/ s的系统实验 ,各波长信道的传输功率代价均小于 2 d B(误码率 =10 - 1 0 )
2002(1):43-45.
摘要:在807nmLD激发下,Tm^3 ,Yb^3 :ZnWO4中,Yb^3 可以提高Tm^3 486nm(^1 G4→^3 H6)的荧光强度2个数量级以上。其机理Tm^3 -Yb^3 -Tm^3 间接敏化下的共振能量传输。实验表明486nm和404nm处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分别随泵浦激光功率的1.8和2.4次幂变化。
2002(1):46-49.
摘要:本文根据单轴晶体的传输矩阵,研究了一种由各向异性介质周期排列构成的一维光子晶体,分析了在不同入射角度和折射率条件下,该周期结构的反射和偏振的光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在折射率比值较大或与高折射率同性介绍结合使用,可获得较宽的禁带,并可实现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全偏振全角度反射。
2002(1):50-52.
摘要:本文介绍了顺变柱体型三分量全光纤加速度地震检波器。该检波器由1个质量量块,6个顺变柱体,3套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组成。其单一轴向的加速度可达10^3rad/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可同时检测3个轴向的加速度ax、ay、az,矢量合成得空间加速度a,从而实现加速度的实时、高精度检测。
2002(1):53-55.
摘要:本文提出了利用高次谐波峰值的比值(Afmax/6fmax)测量调制系数的方法,并采用外腔式二极管激光器电压调制光谱进行了Cs原子D2线的高次谐波控制。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吸收信号线宽或调制深度的测量。
2002(1):56-58.
摘要:提供了三维面菜测量系统设计的实例,其中包括各反射镜尺寸设计;电动机及A/D转换卡的选择;扫描范围、扫描行数和列数、帧频和分辨率的确定。最后给出了控制步进电动机和A/D转换卡的电路原理图。
2002(1):59-61.
摘要:介绍一种利用上下分界面反射率不同的楔形薄膜干涉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测量,且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该方法具有待测量少、简便易行、精度高等优点。
2002(1):62-64.
摘要:提出了利用激光全息中的2次曝光技术在螺旋桨飞机发动机活塞杆的疲劳检测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实验结果。该方法可检测出几百nm尺度的异常形变。
2002(1):65-67.
摘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两步法拍摄反射型真彩色全息图的方法,并在实际拍摄中获得了成功。上种拍摄方法完全克服了单光束(dnisyuk)反射型真彩色全息图拍摄中物光和参考光的比率不能调节。再现像只能位于记录介质平面后方等缺点,为真彩色全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
2002(1):68-71.
摘要:根据 36 0°多重全息术和一步彩虹全息术基本原理 ,采用同步旋转光楔和物体的方法实现周视多重彩虹全息 ,用 He- Ne激光光源 ,获得了在同一块干板上记录的、能在白光下同时再现的周视多重彩虹全息图。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2002(1):72-74,79.
摘要:为提高奥氏体不锈钢在介质中耐晶间腐蚀能力,利用激光快速熔凝处理和用Nb激光表面合金化等手段改变了1Cr18Ni9Ti不锈钢的组织结构,使其耐腐蚀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用Nb激光表面合金化的部分样品中,还发现了无序结构。
2002(1):75-79.
摘要:本文在考虑驱动场相位涨落时开放的简单三级系统的定态行为。结果表明,驱动场相位涨落将导致有限线宽。增益和被探测场耦合的两个能级间布居差将随线宽的增加而改变,并在有限线宽下发生从无粒子数反转激光到有粒子数反转激光的改变。
2002(1):80-83.
摘要:本文采用四阶相关函数理论研究了级联三能级系统混沌模型下的五阶非线性效应。通过对泵浦光为宽带及窄带情形的分析,发现五阶极化拍频信号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取决于激光的统计特性和跃迁的横向驰豫率,从而在测量原子能级分裂时可以得到消除多普勒极限增宽的精度。另外,对信号的空间调制也进行了分析。
2002(1):84-86.
摘要:应用么正变换、线性组合算符和微扰法,当考虑电子在反冲效应中发射和吸收不同波矢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极性晶体内电子与体纵光学(LO)声子之间的耦合参量取多种数值的情况下,研究CdTe内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λ0和基态能量E0与磁场B之间的关系。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的耦合强度值,虽然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和基态能量分别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加和减少,但变化率不同,并且磁场和耦合强度所确定的定解范围为不同。
2002(1):87-89.
摘要:由于菲涅耳衍射积分可以简单地表为卷积的形式,可以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计算。通常认为,只有在菲涅耳衍射区,衍射的FFT计算才是可能的。事实上,基尔霍尔夫公式及瑞利-索末菲公式也可以表为卷积形式,可以用FFT对衍射问题作较准确地计算。本文将导出衍射计算的基尔霍夫公式及瑞利-索末菲公式的卷积形式及对应的传递函数,给出用FFT计算基尔霍夫公式及瑞利-索末菲公式的实例,讨论FFT的取样问题,并与实验测量进行比较。
2002(1):90-91.
摘要:从光率体出发,利用坐标轴旋转,导出了光在晶体中传播时折射率及振动方向的公式。
2002(1):92-93,97.
摘要:本文介绍了血液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原理与方法,并测量获得了不同血型的中国人血液的组织光学参数,包括血液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全衰减系数、平均散射余弦、有效衰减系数和穿透深度等。本研究对激光照射血液疗法以及其它激光照射人体组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实用或参考价值。
2002(1):94-97.
摘要: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了光斑半径为0.1cm的633nm激光光源的玻璃-血液=玻璃3层样品结构中的传播,详细地讨论了漫反射率和总透过率与血液厚度的关系以及不同厚度血液其漫反射和总透过的径向强度分布。结果表明:血液的漫反射率很小且厚度达到0.08cm后,漫反射率就基本稳定;总透过率随血液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血液厚度达到0.10cm后,血液就基本不透光了;漫反射和总透过的径向强度主要分布的高斯光斑范围内。
2002(1):98-101.
摘要:本文从提高治疗效果减小生物组织声损伤和提高激光的能量利用率考虑,提出双脉冲治疗皮肤色素性病损的方法,并建立皮肤组织的热传导模型,对多脉冲治疗时生物组织的热损伤和声损伤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双脉冲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小生物组织的声损伤。同时,为减小组织的热损伤,脉冲间隔最小应为4倍的组织热驰豫时间。经病理实验得到验证。实验中双脉冲激光为200微秒。
2002(1):102-105.
摘要:本文介绍了激光镊子和激光微手术刀的工作原量,评价了激光镊子和激光微手术结合构成的激光细胞操作与手术系统构成的激光细胞操作与手术系统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及飞秒激光细胞操作手术系统。
2002(1):106-110.
摘要:本文概述超短脉冲激光相干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分析了与这些技术相关的理论,同时指出了以往相干光谱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本课题组fs或亚氏fs相干光谱实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思路;减少延时线的误差,提高泵浦和探测光斑在样品上的重合度;对探测光进行调制;获取fs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振幅、相位和波矢的信息;对相干光谱的实验结果进行多方位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