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7):665-668.
摘要:金刚石膜压力传感器是在本征金刚石膜片上沉积4个掺杂金刚石膜压敏电阻,4个压敏电阻所在部位的膜厚度是压敏电阻和本征金刚石膜片厚度相加,它不同于利用扩散掺杂工艺形成的硅压力传感器,后者的4个掺杂压敏电阻和本征硅组成一个均匀的平面。我们发现,压敏电阻的形状对承载膜应力、应变分布及承压强度至关重要,提出了电阻条圆角设计方案,从而优化了电阻条形状及长、宽、厚尺寸设计,获得了具有高承压强度、输出稳定性好的金刚石膜压力传感器。
2003(7):669-671.
摘要:泛频(△v=2)CO激光器可以输出2.8~4μm的准连续可调激光,腔内单线最大激光振荡功率可达4W。将纵向共振光声池放入双能级跃迁CO激光器光学谐振腔内,构成了高灵敏度的光声光谱仪。利用该光谱仪对低浓度的甲烷(CH4)气体作了光声测量。由于气体吸收线与CO激光器谱线有较好的重合性,以及较强的腔内激光功率,该系统对CH4气体的极限检测灵敏度达到0.1ppb(10^-10)。
2003(7):672-674.
摘要:利用电子波在阱与垒的界面上的反射及干涉效应,计算了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WIP)的能带结构,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与K-P模型比较发现,本方法对计算较宽势阱(阱宽大于4nm)的量子阱结构的电子态适合。在垒宽和阱宽不变条件下,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AlGaAs/GaAs量子阱材料中Al组分x与吸收峰值波长λp的关系曲线基本相同。结果说明,在较宽的范围内,本方法对QWIP能带结构的计算是适用且简便的。
2003(7):675-678.
摘要:制做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微腔器件,将两种有机材料混合作为发光材料,通过改变NPB和Alq的重量比(从1:28改变到17:1),达到了调节腔长从而改变器件发光颜色的目的,且器件发光颜色不随所加电压变化;通过合理地调节两种材料的配比,可以实现微腔白光发射。5种配比的微腔器件均发出半宽度很窄的双模发射(8~12nm);与传统的异质结微腔器件相比,开启电压从7V降到4V,亮度也得到了提高。
2003(7):679-682.
摘要:从自混合干涉效应的等效F-P腔模型出发,研究了LD泵浦的单模绿光激光器的自混合干涉效应,建立了一般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强反馈以及多重光反馈下的自混合干涉效应和弱光反馈水平的情况,也可以转化到其它文献所报道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绿光激光器的位移测量精度比半导体激光器的测量精度提高了100nm以上。
2003(7):683-686.
摘要:为了正确评价维纳滤波器的质量并实现优化,以便获得好的重构图像,提出采用调制传递函数(MTF)来评价和优化维纳滤波器,得到很好的效果。
2003(7):687-689.
摘要:设计了一种长焦距、大视场、离轴望远镜光学系统,采用的TMA(three mirror anastigmat)系统3个反射面都是二次曲面,将3块镜面都离轴和倾斜放置,从而避免了中心遮拦的影响,系统的视场为5.0°×0.4°、焦距为15 m和总长度为f′/3.5~f′/3.0,像质达到了衍射极限.
2003(7):690-693.
摘要:对四边形结构二维位置敏感探测器(PSD)的单方向输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用有限元法(FEM)进行了模拟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作为比较,还模拟计算了正方形一维PSD的输出特性。
2003(7):694-697.
摘要:用严格耦合波理论(RCWA)计算了当折射率取一系列离散值时的二维亚波长周期结构介质光栅出现一级衍射透射波的周期值,进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临界周期点随折射率的变化规律;利用一维单台阶和多台阶光栅在TE、TM偏振状态以及二维单台阶圆柱状光栅和二维金字塔结构多台阶光栅进行验证,发现它们同样满足临界周期点的变化规律。结果证明,对于任意面形的亚波长周期结构介质光栅的一级衍射效率都有这一规律。
2003(7):698-700.
摘要: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淀积(MOCVD)技术生长了InGaAs/GaAs/AlGaAs分别限制应变单量子阱激光器材料。利用该材料制成半导体激光器线阵的峰值波长为941nm,光谱的半高全宽(FWHM)为3.3nm,在400μs、50Hz的输入电流下,输出峰值功率达到67.9W,斜率效率高达0.85W/A(64%)。
2003(7):701-704.
摘要:将硅光电负阻器件与发光二极管封装在一起,利用硅光电负阻器件的双稳和自锁特性,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非线性阈值可调光传感器。研究表明,该光传感器不仅可实现对信号的光电耦合,还可实现设定阈值,比较判断和输出驱动等一系列信号处理功能;同时它结构简单,调整方便。
2003(7):705-708.
摘要:导出了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马氏链模型和差分方程的关系;给出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估计的具体方法;最后,依据某型干涉型光纤陀螺(IFOG)实际测试数据,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方法可以对光纤陀螺温度漂移进行辨识,和同类方法比较,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003(7):709-712.
摘要:分别用固定长度保偏光纤和可变光延迟线实现偏振模色散(PMD)补偿的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射频电功率随差分群延迟(DGD)的变化,实验给出了两种补偿方案的补偿前后的眼图。对固定补偿和动态补偿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固定补偿的速度很快,但补偿的精度不够高;而用光可变延迟线的补偿可以实现动态补偿并且补偿精度高,但有时响应时间较长。
2003(7):713-717.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波长路由和分配策略。对NSF网络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模型比随机和顺序波长选择的策略具有更优的网络性能,最小的网络阻塞率;当网络负载较低时,波长变化器的使用可以降低网络的阻塞率。
2003(7):718-720.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光分插复用器(OADM)结构设计方案,可实现任一波长的上/下载功能。该OADM结构具有灵活性强、与偏振和波长无关、光学元件少、结构紧凑、易于光学装配和调试的特点。计算得到输出路和上/下路的插损分别为-16.807dB和0.412dB。采用机械方法控制PLM开关,开关时间为0.2ms。
2003(7):721-724.
摘要:利用具有光敏性的保偏光纤,制成高双折射啁啾光纤光栅(FBG)。将其作为偏振模色散(PMD)补偿器的关键器件,进行了一阶PMD补偿实验,补偿量为40~50ps,具有很好的补偿效果。
2003(7):725-728.
摘要:设计了以80C552单片微机为核心、接口和爱德万Q8384误码测试仪匹配的环路控制器,实现了信号注入时间、环长、传输环数和测试控制的动态可调。以此环路控制器为基础,搭建了一个4路CSRZ码、单环传输光纤长度为240km的10Gb/s的WDM光纤环路传输系统,进行了传输560km功率代价小于1dBm的传输实验。以此传输系统为对象,分析研究了环路控制器各个控制信号误差对环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测试时间对信号前端留出足够余量后,可以有效避免系统瞬态效应对测试的影响。
2003(7):729-732.
摘要:研究了CaxSr1-xS;Eu,Sm(x=O~1)的光激励发光和吸收性质,测量了样品的红外光激励谱。发现激发后样品在红外区的吸收增强,增强部分的波长分布与光激励谱相同,峰的位置随组分x值而变化,同时在这些谱带上还发现了一些次级结构。由此说明Sm^3 对陷阱的红外激励吸收的影响。据此提出一个复合陷阱模型,指出电子俘获中心并非Sm^3 附近形成的晶格缺陷。
2003(7):733-736.
摘要:研制了光带法激光三维人体扫描系统,以4个半导体激光线光源在人体表面形成一个环带,通过位于线光源两侧的8个面阵CCD摄像头接收光带像,在四轴伺服同步扫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采集系统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地实现了人体外形轮廓的自动扫描。并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和针孔相机透视变换模型,通过数据处理与数据拼接,成功得到了人体的三维轮廓的点云图数据。
2003(7):737-740.
摘要: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测量数据看作由不同频率成分组成的数字信号序列,采用小波分析对其进行处理。利用小波变换对BOTDR的测量数据进行消噪处理和异常值检测,并用某工程现场实测的BOTDR数据进行了验证。实例表明,小波分析在消除噪声和检测异常点是十分有效的。
2003(7):741-744.
摘要:针对目前已有的虹膜图像预处理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套新型的虹膜图像预处理算法。此算法对虹膜图像进行了精确的定位,使定位后的虹膜图像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的不变性。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运用MATLAB软件对104个虹膜图像组成的虹膜数据库进行预处理,本算法只需要7min 50s的运行时间,而当前最流行的Daugman的算法大约需要1h,从而证明了本方法的运行速度约为Daugman方法的8倍,克服了当前流行算法计算量过大的问题。
2003(7):745-748.
摘要:针对相移干涉术中噪声点产生的相位跳变,提出一种基于跳变线估测的相位包裹去除法。该方法简单实用、与去包裹路径无关,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涉图噪声所产生的位相跳变,消除噪声包裹导致的相位图上的“拉线”现象,恢复真实相位。用于相移干涉测量表面微观形貌,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2003(7):749-752.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阈值分割与区域矩化的车牌定位方法,先得到候选车牌区,然后根据车牌区的特征进行筛选得到车牌区,并给出了快速区域矩化方法。字符识别采用两级模糊识别方法,粗分类得到动态的候选集,然后根据该候选集进行细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车牌快速准确定位并识别字符。
2003(7):753-755.
摘要:介绍了用单根光纤传输测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光功率推动液体压力测量仪及其工作原理。该仪器以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δ元件作为压力检测元件,采用低功耗前置器电路和简单直杆结构,实现了便携式测量。测量范围为O~100kPa,精度为O.01kPa。
2003(7):756-759.
摘要:用Nd1YAG激光器泵浦光学参量发生放大器做激发源,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得到NO分子在200~370nm范围内的荧光光谱,谱线峰值归属于A^2∑(v’=1)→X^2∏(v”=1,3~11)跃迁,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NO分子X^2∏态振动常数,计算出平衡位置的力常数k。通过测量NO分子在不同气压下A^2∑→X^2∏跃迁的时间分辨谱,得到A^2∑(v’=1)态的自然寿命为180ns。结果可为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探测大气污染物NO分子提供理论及实验参考。
2003(7):760-763.
摘要:运用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特征矩阵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对光子禁带的反射光相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在光子禁带的反射率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均近似为1;反射光的相位随入射角而变化,对于不同结构的一维光子晶体,反射光相位的变化不同,并且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反射光相位的变化亦不相同;通过改变光子晶体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对反射光相位的调制。
2003(7):764-766.
摘要:在分析单模光纤群速度色散(GVD)效应和自相位调制(SPM)效应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推导出GVD和SPM共同作用引起的啁啾表达式;全面分析了色散长度LD、非线性长度LNL与啁啾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LD/LNI的不同,啁啾特性有着显著变化;当N=LD/LNL=1,即实现了单模光线纤中群速度色散效应与非线性效应相互作用所致啁啾的最佳匹配;通过控制脉冲输入功率,可望实现光脉冲无啁啾的稳定传输。
2003(7):767-771.
摘要: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真空蒸镀聚乙烯咔唑(PVK)薄膜的表面形貌和PVK/铟锡氧化物(ITO)界面电子状态。结果表明,PVK分子虽然体积较大,但分布较均匀。XPS数据显示,在界面处PVK分子骨架和SnO2分子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但PVK分子的侧基和In2O2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因为界面处存在大量的,不能用制备过程的空气污染来解释的C-O键;在界面处,In2O3分子部分分解,所产生O原子替代PVK侧基上的H原子而形成C—O键;所产生的In原子则扩散至PVK内部。
2003(7):772-774.
摘要:在实验上用剪断法测量锥形光纤的传输效率随锥形光纤圆锥角的变化关系,作出传输效率曲线;根据标量波动方程,运用高斯近似法,从理论上说明光信号在锥形光纤中的传输特性和能量损耗,并用具体数据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锥形光纤顶端锥体的角度及其变化愈大愈光滑,锥形过渡区越短,传输效率就越高。
2003(7):775-778.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了非偏振光经过了90°分束偏光镜后,在视场角内,o、e光的光强分束比和分束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误差所允许的范围内,实验所测的光强分束比和分束角随入射角的变化与理论计算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