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255-258.
摘要:提出了一种通过计算机采样输出实现外腔二极管激光器(ECDL)稳频的新方法。此方法利用波长调制技术和LabVIEW软件的强大功能,在个人电脑上,制作了PI调节器,把ECDL锁在了甲烷1.6μm处的吸收线上。结果表明,被锁住的激光器频率漂移由自由运转的 160 MHz下降到 5.6 MHz,其稳定度在平均积分时间为64 s时达到最小值1.66×10-11,比自由运转时提高了约100倍左右,与模拟PI调节器达到了几乎相同的效果。
2005(3):259-262.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高弹聚合物封装、金属膜盒感受联杆传递的组合式光纤Bragg光栅(FBG)压力传感机构,对其压力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BG中心反射波长漂移对压力呈现良好的线性响应特性,压力传感灵敏度可达0.57nm/MPa。将压力测量范围扩展到了0~4MPa,这一组合传感机构只对压力增敏,对温度量只保持了裸光栅原有灵敏特性。采用精密弹簧补偿了因高弹聚合物材料应变时产生的时滞效应,避免了高弹簧聚合物存在的弹性滞后和后效性,提高了压力测量的重复性和复用性。
2005(3):263-266.
摘要:以SDS-3电子束曝光机为基础,用折板结构静电偏转替代直板结构静电偏转,探讨了电子束曝光机折板静电偏转场的电子轨迹与电位分布应满足的要求。导出了折板静电偏转灵敏度与电位分布之间的关系,给出静电偏转像差方程及像差系数。用矢量描写电子轨迹,以积分式表示像差系数,给出了折板结构方程与参量。像差系数适应计算机辅助运算。结果表明,折板结构静电偏完成的图像像差明显优于原直板结构静电偏。提供了静电折板偏转与直板偏转的相关计算数据及摩尔栅条纹图。
2005(3):267-270.
摘要:设计了20 GHz聚合物光波导电光调制器CPW电极系统。制作和测试了分别用 Si、石英、玻璃做衬底的CPW电极系统。结果表明,石英衬底CPW电极质量最好,在中心电极宽度 W=20μm、电极间距G=50μm和电极厚3μm条件下,其实测损耗系数α0=0.32 dB·cm-1·GHz-0.5,实测微波等效折射率Nm=1.689,与理论值符合。在偏离此α0 和 Nm±10%的情况下,对于互作用区电极长度为 L=23.7 mm的调制器,估算带宽仍大于37 GHz。讨论了Si衬底CPW电极传输损耗很大的原因。
温午麒 姚建铨 王涛 周佳凝 蔡志强 朱孟 丁欣 周睿 张强 于意仲 王鹏
2005(3):271-273.
摘要:报道了使用国产大功率全固态NdYAG泵浦组件产生1.3 μm附近波长的激光振荡,利用Ⅱ类临界相位匹配的KTP晶体腔内倍频产生高功率的红光激光输出.泵浦组件内包含30个20 W的808 nm二极管阵列,呈三角型阵列分布连续抽运5 mm×125 mm的NdYAG圆棒.为产生高功率的倍频输出,激光器采用V型折叠腔结构,并使用1个声光Q开关.在泵浦功率大约470 W时,产生了12 W的准连续高功率红光激光.
2005(3):274-278.
摘要:用射频磁控溅射及后退火(800℃、1000℃和1200℃)方法,在Si(111)衬底上制备出了SiC纳米晶(nc-SiC)薄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谱(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像等研究表明,制备出的nc-SiC薄膜具有立方结构;样品经800℃、1000℃退火后,表面的纳米晶粒分别为10nm和20nm左右;而1200℃退火后,样品晶化完全。光致发光(PL)研究表明,nc-SiC薄膜室温条件下发射蓝光,发光峰峰位随退火温度的降低发生蓝移且发光峰强度变大;1000℃退火后样品的发光峰在478nm,800℃退火后发光峰在477nm,800℃退火比1000℃退火的样品发光强度高4倍。
2005(3):279-281.
摘要:设计了一套基于积分原理的准分子激光透镜阵列均束系统。通过对 18 块 4 mm×40 mm的柱面透镜叠放,组成9×9级的透镜阵列,将光束分成81束,彼此独立传播,实现了对准分子激光原始光束分束、放大。随后利用收集透镜将每束光叠加在同一位置,得到了在13 mm×13 mm范围内能量均匀度误差小于±5.00的光强分布。克服了原始光斑内部能量分布不够均匀的缺点,达到了准分子激光掩模投影加工的光束质量要求。相比于激光直写的加工方式,提高了加工效率。
2005(3):282-285.
摘要:在分析了采用掺铒光纤(EDF)产生C波段和L波段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双级双程结构实现C L波段宽带光源(BBS)的基本原理,优化设计后并通过实验用双级双程结构实现了高功率C L波段宽带放大的自发辐射(ASE)同时输出。其中,第1级采用双程前向可实现功率为19.2mW(12.93dBm),平均波长为1552.823nm的C L(1520~1610nm之间)ASE输出;第1级采用双程后向可实现功率为21.13mW(13.25dBm),平均波长为1552.925nm的C L(1524~1610nm之间)ASE输出,两级所用的光纤长度分别为7m(低浓度)和31m(高浓度)。对比分析两种结构输出光谱的抽运光利用效率、光滑平坦特性后,可得出第1级采用双程后向的双级双程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实现C L波段高功率ASE输出的结构。
2005(3):286-288,293.
摘要:提出用多个小功率激光器作为拉曼放大器泵浦光源,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增益谱和降低成本。结合模拟退火法的优点,对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能很好地用于该类型拉曼光纤放大器泵浦的优化配置。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大大加快,并且精度与改进前一致。优化结果同时表明,这种配置方案的效果非常理想。获得的增益谱平坦且有陡峭的边沿,可有效节省总的功率。
2005(3):289-293.
摘要:基于光谱相位相干直接电场重建法(SPIDER)测量飞秒激光脉冲的原理,建立了BBO晶体光谱滤波作用的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不同参数BBO晶体的视频效率带宽,给出了对于不同宽度的待测脉冲及应选取的:BBO晶体的厚度范围,并在实验中给予验证。结果表明:对于20fs的脉冲,可采用厚度为50μm的BBO晶体;而对于50fs的脉冲,采用100μm厚的BBO晶体就已经能够满足其谱宽的要求。
2005(3):294-297.
摘要:为克服原补偿方法在某些相位点的失效,提出采用双波长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中,固定一个波长,调整另一波长直至两波长达到特定间隔,此时在任意的偏置相位下均能获得没有衰落的补偿后的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双波长补偿方法可以适合干涉仪偏置相位任意变化的情况,可有效地克服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干涉仪输出信号的衰落。
2005(3):298-301,331.
摘要:从激光介质中光能量的传输方程和速率方程出发,讨论了增益介质对抽运光的吸收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在泵浦能量密度较小条件下(其量值因介质不同而不同)固体激光增益介质对抽运光的吸收才随吸收深度呈指数形式;当抽运光的能量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增益介质对抽运光的吸收随吸收深度由指数关系变为线性关系。把这个理论应用于 YAG晶体的模拟结果表明,当泵浦能量密度小于1.0×104 J·s-1·cm-2时,增益介质对抽运光的吸收随吸收深度近似指数形式;当泵浦能量密度大于1.0×105 J·s-1·cm-2时,在0.7 cm的吸收深度内,透过率与吸收深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
2005(3):302-306.
摘要:分析了用于TEA CO2 激光器的Ernst电极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对整个电极系统电场均匀性的影响。引入模拟软件ANSYS,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 Ernst电极系统的静电场问题。计算结果给出了在电极表面曲线不连接或交错、电极中部曲线被磨平、上下电极水平错开、上下电极间距偏差和上下电极不平行时的电极表面电场的畸变情况和变化趋势。计算误差小于5×10-4。
2005(3):307-309.
摘要: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特别是单信道速率为10Gb/s以上的系统中,色散补偿是提高信噪比(SNR)、改善系统性能的必要手段。从实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单通道40Gb/s、80个通道的高速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的色散补偿方案,即采用全拉曼放大,将色散补偿光纤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色散补偿的目的。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案可实现在普通单模光纤中跨距500km的传输。
2005(3):310-313.
摘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哈密顿环保护(HCP)的地址差额标记(ADL)的光节点结构,并在此节点结构基础上实现了差别服务质量(QoS)的光网络保护策略。采用ADL光节点,保护机制可以在光层中直接完成,不需要光电转换。同时可实现对不同业务的QoS保证,进一步减少了对于备用保护波长的要求。分析了ADL光节点下的HCP网络阻塞情况,讨论了不同保护资源下的网络路由阻塞率Blocking—R和预保护资源不足造成的阻塞率Blocking—P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并提出当Wp/W=1时基于ADL的HCP网络才能获得有效的服务质量保证。
2005(3):314-318.
摘要:以吡咯为原料,通过逐步分子设计合成了聚3 丁酰基吡咯(PBPY)和聚[(3 丁酰基吡咯 2,5 二)对二甲氨基苯甲烯](PBPDMABE)。通过氢核磁(1 H NMR)、傅里叶 红外(FT IR)、和紫外 可见(UV Vis)光谱对反应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对 PBPY和 PBPDMABE粉末进行了 I掺杂处理,采用四探针法对本征态和掺杂后的聚合物电导率进行了测量,测试结果表明,经过 I掺杂处理后PBPY和PBPDMABE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分别为1.3×10-1 S/cm和3.8×10-6 S/cm。根据光学禁带宽度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计算了PBPY和PBPDMABE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 2.06 eV和1.79 eV。利用后向简并四波混频(DFWM)技术测量了 2 种聚合物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结果表明,在波长为532 nm的激光作用下,PBPY和PBPDMABE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分别为8.75×10-10 esu和4.65×10-8 esu。
2005(3):319-322.
摘要:研究了铽配合物Tb(p-MBA)3phen与聚乙烯咔唑PVK共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EL)和光致发光(PL)特性。结果发现,在EL中,PVK的发光完全被抑制,只能看到明显的Tb^3 绿光发射;而在PL中,除了Tb^3 发光外,还可以看到明显的PVK发光。这是由于两种发光机理不同造成的。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初步探讨了器件的发光机理,认为Tb^3 的发光可能来源于2个方面:1)PVK到稀土配合物的Foerester能量传递;2)PVK作为一种空穴传输材料,而稀土配合物作为电子陷阱,受激的空穴和电子直接被稀土配合物俘获,在稀土配合物上形成激子复合发光。所制作的单层器件的最大亮度达24.8cd/m^2。
2005(3):323-327.
摘要: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的测量精度和应用受到光电探测器、环境状况、频谱加宽和信号处理等因素影响。本文根据条纹模型和散射机理建立了固体LDV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固体表面特性和测量精度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得很好。LDV能够精确地测量出固体表面运动速度,但要求被测固体的表面粗糙度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这个范围由条纹间距和有效探测体宽度决定。
2005(3):328-331.
摘要:随着激光外差干涉测量速度的提高,其存在的原理性误差严重影响测量精度。通过对激光外差干涉原理上产生残余累计误差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给出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提出误差修正方案,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通过获取激光外差干涉的实时速度,实现误差补偿。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残余累计误差,当最大测量速度为1m/s、最大位移为3m时,能够消除17.7nm的残余累计误差,而且能消除其累计现象。
2005(3):332-335.
摘要:提出了机车轮对踏面磨耗的一种非接触光电检测方法。该方法用精密激光位移传感器实现轮缘内侧面的高精度定位,用激光线光源和高分辨率CCD探测器获取踏面外形,并通过窄带滤波器有效提高图像信噪比(SNR),再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轮缘厚度和高度2个反映踏面磨耗的关键参数。实测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为0.03mm,测量精度为0.1mm,重复性较好,测量结果可满足车辆段修现场使用要求。
2005(3):336-339.
摘要:用CCD摄像传感器摄取激光干涉图纹,采用Visual C^ 编程,对干涉图像用反高斯变换的光强平均分布的快速处理,保证干涉图纹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运用数字图像处理学中的LOG算子对干涉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用数学形态学中的零交叉细化处理方法对干涉条纹进行细化处理,从而测量出引起条纹相位变化的微位移,其精度可达1/100的条纹间隔。可实现光学亚μm和nm尺度的测量。
2005(3):340-343.
摘要:以Kogelnik的体相位光栅耦合波理论为基础,通过测量光折变体光栅的衍射效率与布喇格偏移角的关系曲线,并根据该曲线的3dB带宽和旁瓣峰值的相对大小及其角度偏移量,可计算出光折变体光栅的折射率调制度和有效厚度。对LiNbO3:Fe晶体的实验测量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其测量精度与数字全息术和马赫一曾德干涉仪的方法相当,但测量过程却更加简单。
2005(3):344-348,353.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激光器(LD)功率(P) 电流(I) 电压(V)自动测试系统。该方案融入FPGA技术,采用日立SH系列HD64F7045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实现了高稳定度的 LD驱动和温度控制。LD控制单元中,应用负反馈技术实现注入电流 IF、驱动电压 VF 和光功率 Po 的高稳定控制;采取了软启动控制、短路开关和限幅保护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LD的安全。LD温度控制单元中,采用了比例积分(PI)控制技术并结合积分分离的思想,使温度控制快速而有效。实验表明,注入电流的稳定度达到10-4量级,温度稳定度优于±0.01 ℃。最后,给出了通过GPIB接口对LD进行P- I- V曲线及相关参数的测试结果。
2005(3):349-353.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莫尔条纹的三维物体识方法。用阴影莫尔法的装置,采用频域滤波的方法,得到物体的莫尔条纹。用受到物体表面高度调制的莫尔条纹图作为输入图像,用光学匹配空间滤波的概念来实现相关识别方法,根据输出的相关峰值大小即可判别不同的物体。因为物体的莫尔条纹是物体的等高线,体现三维物体特征的高度函数以莫尔等高线的形式编码于莫尔条纹中,因此基于莫尔条纹的相关识别具有本征三维识别的特点。计算机模拟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用于三维物体识别的可能性。
2005(3):354-357.
摘要:根据成像偏振探测中Stokes图像获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传统求取Stokes图像方法在保留图像细节信息和处理输入图像微小平移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基于平移不变小波分解的Stokes图像求取方法,并用提升框架来执行平移不变分解以满足计算的快速性要求。针对不同的Stokes图像求取方法,给出了基于互信息和条件熵的性能评价指标。通过仿真结果图和相应的评价指标表明,本方法提高了Stokes参数图像的质量,改善了Stokes图像计算方法对输入图像平移的敏感性。
2005(3):358-362.
摘要:提出了基于改进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与Otsu的图像增强新方法。该方法对PCNN进行了改进,而用改进后的PCNN进行图像去噪处理,继而用Otsu方法寻找最佳灰度阈值后进行图像增强。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滤波后信噪比(PSNR)为18.9305,而高斯滤波为5.4087;同时又能根据图像灰度性质自动选取最佳阈值,并对自适应分割后图像进行不同的灰度变换,使图像得到有效增强。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及合理性。
2005(3):363-367.
摘要:针对经典直方图统计中的统计数据与信息量非相关问题,将局部复杂度加权处理应用到直方图构造中,在进行灰度级像素统计时,通过压缩平滑区的灰度级比重,解决统计数据信息量不一致问题,使得算法具有鲁棒性强,且对平滑区噪声抑制明显等优点。同时,为了优化配置主导灰度级动态范围,结合视觉系统感知特点,采用视觉分辨能力参数最佳视觉分辨偏差(0ND)约束主导灰度级动态范围的方法,使得图像不仅获得了满意的视觉效果,同时有效地克服了振铃现象和噪声过增强等问题。
2005(3):368-371.
摘要:在三维体全息信息存储中,全息图叠置将引起信息读出噪音。利用凹球面反射镜反射光进行信息读出,有效抑制了全息图叠置造成的噪音,实现了存储信息的无叠置噪音读出。结果显示,反射镜反射光进行信息再现可以使信噪比(SNR)由4.80提高到7.04,误码率(BER)从10^-4量级降低到10^-6量级。
2005(3):372-375.
摘要:利用计算机制作全息图简洁和灵活性,在光学周视彩虹全息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周视平板彩虹全息。在菲涅耳衍射理论的近似框架下,从理论推导出基元周视全息的物光分布。实际物体在记录面上的物光分布可以看成是物体上所有物点的基元周视全息物光分布的叠加。根据这一原理,模拟光学全息原理,计算出物体周视全息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从而获得平板周视全息图。该方法克服了光学平板周视全息在制作光路上的复杂性,使得周视全息图的制作简便易行。给出了实验证明。
2005(3):376-379.
摘要:体外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PDT)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达到杀死细胞的目的。Bcl-2可以抑制凋亡的发生。为了研究血卟啉单甲醚(HMME)光动力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对Bcl-2的作用,收集照射(15mW/cm^2,5.4J/cm^2)后0、2、4、6h的细胞,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活性表征细胞凋亡的发生;通过western杂交检测PDT处理后细胞内Bcl-2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PDT处理后与0h相比,2、4、6h后caspase-3的活性有增高的趋势,但Bcl-2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2005(3):380-384.
摘要:运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对泵浦氙灯进行斩波放电,并采用间歇式长脉冲斩波技术。设计了一套能发射和控制长脉冲激光的Nd:YAG激光器。与传统连续式长脉冲斩波技术相比。该技术使IGBT在更大的安全工作区(SoA)内稳定工作;泵浦功率高,提高了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使输出激光对皮肤的热作用变缓,从而能有效防止正常皮肤的热灼伤。运用该技术得到了波长为1064nm、最大能量可达50J和脉冲持续时间在9~99ms内可调的激光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