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1013-1017.
摘要:利用高功率泵浦的双包层Er^3+/Yb^2+共掺光纤(EYDF)放大器,对L波段小信号源进行放大,在1.668W泵浦光下,获得了波长范围在1568~1597nm、功率达216mW的超荧光输出。对单程和双程2种放大结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结构均可以得到高功率L波段超荧光输出,但双程结构具有比单程结构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大的增益;通过增加小信号源的功率,可以有效地抑止短波长激光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平坦L波段的光谱。
2005(9):1018-1020.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多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WIP)。在常规多量子阱结构的基础上加入P型欧姆接触层,实现以小的隧道电流代替原有的大的补偿电流,从而减小器件的暗电流实现低噪声器件。对器件暗电流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曲线符合的很好。制备了新结构器件,其噪声只是同结构的常规QWIP的1/3。
2005(9):1021-1024.
摘要:制作了结构为ITO/PVK:TPD/Alq3/Al、分别以PET为衬底的柔性的和以玻璃为衬底的普通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对两种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光电流-电压曲线及量子效率-电流密度曲线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光电特性非常接近,但柔性OLEDs(FOLEDs)的开启电压略高;在20V电压驱动下,FOLEDs的亮度达到1000cd/m^2,量子效率为0.27%。对器件进行了抗弯折性能的测试。
2005(9):1025-1028.
摘要:为克服高密度光纤阵列背板制备的困难,从交换背板传统的Crossbar结构出发,采用了一种逐级寻径的方法来规划背板的结构,将其应用在背板的制备中;为此设计了一套制备机构以及工艺,极大地简化了制备过程。通过样板制备和测试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2005(9):1029-1031.
摘要:对连续泵浦的自启动、宽调谐的ps脉冲掺Yb^3+双包层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20m单模掺Yb^3+双包层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利用77MHz射频信号的声光调制器(AOM)作为频移器以及体光栅构成外腔,得到了重复频率为1GHz、平均功率为56.3mW以及脉宽小于60ps的脉冲,激光器的调谐范围超过40nm。
2005(9):1032-1035.
摘要:对边孔光纤光栅(FBG)光谱的双峰间距的温度敏感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边孔光纤(SHF)的简化分析方法,计算出了SHF双折射的温度系数为3.17×10-8/℃。在30~80℃的温度特性实验中,得到SHF双折射的温度系数为3.55×10-8/℃,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FBG双峰间距的温度敏感系数为-0.054 pm/℃,验证边孔FBG双峰间距对温度不敏感。
2005(9):1036-1039.
摘要:设计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结构:ITO/NPB(50nm)/BCP(x)/Alq3(50mm)/LiF(0.5mm)/Al(120nm)。在实验中改变BCP的厚度,调整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平衡,控制发光层(EML)。研究发现:当BCP的厚度为0nm时,器件为典型的双层OLED结构,光谱为绿色的Alq3特征光谱;当厚度为8nm或8nm以上时,发光区完全基于NPB层,器件为蓝色发光;当厚度在1nm到8nm时,NPB层和Alq3层对发光都有贡献,EL谱线包括蓝光发射和绿光发射。BCP层起到了调节载流子复合区域和改变器件发光颜色的作用,因此控制BCP的厚度可以改善器件的性能。
2005(9):1040-1044.
摘要: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了ZnS:Zn,Pb荧光薄膜,分别经400℃、600℃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谱等,表征了ZnS:Zn,Pb荧光薄膜的结构、成分、形貌和发光性能。实验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构程度提高,弥补了薄膜晶体表面的表面缺陷,提高了薄膜的发光性能。因此,退火处理是提高ZnS:Zn,Pb荧光薄膜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5(9):1045-1049.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高精度线性化子块网络集成插值实现光电位置敏感器件(PSD)背景光非线性补偿方法。利用神经网络具有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特点,通过训练,使神经网络建立在不同背景光下PSD输出与其标准值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PSD全程跟踪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背景光的影响,在神经网络的输出端得到期望的线性输出。
2005(9):1050-1054.
摘要:研制了高效率、高稳定性的聚合物/有机物异质结掺杂型电致发光二极管(LED),它以新型聚合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PTPD)为空穴传输材料,高效荧光材料红荧稀(Rubrene)为掺杂剂,异质结基本结构为PTPD/Alq3。双层掺杂时,器件电致发光(EL)的量子效率为1.47%,大约是未掺杂异质结器件0.74%的2倍;与未掺杂器件和常用的TPD/Alq3二极管相比,掺杂器件的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讨论了异质结掺杂型LED稳定性改善机理。
2005(9):1055-1057.
摘要:利用光纤柱透镜和光束转换装置压缩半导体激光器列阵(LDA)的发散角,然后通过聚焦透镜将激光束耦合入芯径为400μm的微球透镜光纤。LDA与光纤耦合输出后,实现33W的高出纤功率,最高耦合效率大于80%,光纤的数值孔径(NA)为0.22。
2005(9):1058-1061.
摘要:利用光子晶体光纤(PCF),在10Gb/s光传输系统中、20nm宽带范围内完成了色散补偿传输实验,得到了很好的色散补偿效果。实验中,10Gb/s光脉冲序列经过2.163km普通单模光纤被展宽后,用26mPCF对其进行色散补偿,此光纤在C波段20nm波长范围内对普通单模光纤能够实现较好的色散斜率补偿。实验结果表明,PCF在色散补偿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未来光通信系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5(9):1062-1066.
摘要:分析了光路径的跳数(H)、拥挤程度(C)以及全网剩余波长总数(FW)对选路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新型的动态波长路由算法。该算法利用网络中剩余资源的数量,动态调节选路策略,将业务分布在最短、负载最小以及剩余波长数和跳数比值最大的路径上;当有效资源减少时,增加最短路径选择的概率;当有效资源增加时,增加小负载路径的选择概率。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阻塞率比传统算法FAR和FPLC算法分别降低了19.1%和12.7%。
2005(9):1067-1070.
摘要:采用助熔剂法生长了Ho3+,YB3+共掺的Ho3+,YB3+YA13(BO3)4(Ho,YBYAB)晶体,测量了晶体的室温吸收谱,进而根据Judd-Ofelt(J-O)理论计算了Ho3+在Ho,YBYAB晶体中的强度参数、自发辐射几率和积分发射截面等参数,得到强度参数为Ω2=1.50639×10-18 cm2、Ω4=4.86489×10-19 cm2和Ω6=1.40248×10-19 Cm2.研究了晶体的荧光特性,并在976 nm激光泵浦下得到了上转换绿色荧光.
2005(9):1067-1070.
摘要:采用助熔剂法生长了Ho3+,Yb3+共掺的Ho3+,Yb3+:YAl3(BO3)4(Ho,Yb:YAB)晶体,测量了晶体的室温吸收谱,进而根据Judd-Ofelt(J-O)理论计算了Ho3+在Ho,Yb:YAB晶体中的强度参数、自发辐射几率和积分发射截面等参数,得到强度参数为Ω2=1.50639×10-18cm2、Ω4=4.86489×10-19cm2和Ω6=1.40248×10-19cm2。研究了晶体的荧光特性,并在976 nm激光泵浦下得到了上转换绿色荧光。
2005(9):1071-1073.
摘要:以1,2,4-苯三酸酐(TMA)、间氨基苯甲(ABA)为原料,经溶液聚合、化学亚胺化后,得到双羟基封端的聚酰亚胺(Ⅱ),使其与分散红19(DR-19)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了一种侧链上含DR-19结构的聚酰亚胺非线性光学材料。该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为155℃,耐热温度超过285℃,在室温下放置7d序列参数能保持初值的97.5%,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与取向稳定性。
2005(9):1074-1079.
摘要:针对傅里叶变换轮廓术(FTP)测量中的离散过程理论分析存在的不足,讨论了以前被忽略的CCD的取样过程以及CCD像元尺寸对FTP测量的影响,建立了完整的CCD抽样的数学模型,分析了CCD像元的光敏单元尺寸大小对FTP测量的影响,讨论了CCD取样所引起的信号失真和频谱混叠问题,给出了相关的表达式和判断准则,使得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FTP分析方法更贴近实际测量。
2005(9):1080-1084.
摘要:基于位置传感器(PSD)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长距离曲线型微细管道内表面形貌无损检测技术,开发了相应的管道内表面形貌检测器。激光束经过2次反射后,在管道内壁上形成细小的光斑。该光斑被二维PSD接收,产生4路电流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和检测器的结构参数,可以计算出对应光斑在局部三维坐标中的位置。反射镜在微型马达带动下旋转1周,使激光束完成1个管道截面环的扫描,从而得到该截面上所有采样点的相对坐标。最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割、拟合等处理,重构出截面环的形状,得到该截面处的管道半径以及缺陷情况。在微型管道机器人的带动下,可以对整条管道进行检测和三维重构。根据该技术开发的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内径在9.5~10.5 mm、曲率半径大于100 mm的曲线型长距离微细管道内表面的检测,对管道内壁缺陷的测量精度达到±0.1 mm。
2005(9):1085-1088.
摘要:用固体材料吸收一维热传导模型求解一维热传导方程,获得了试样表面温度与试样缺陷深度、泵浦光调制频率的关系,进而推论出:控制调制频率确定热扩散长度就确定了可探测的埋在固体内部缺陷的深度范围。利用热波辐射产生试样表面温度变化引起邻近表面空气折射率变化的原理和垂直光热光偏转探测技术,建立了以全半导体激光为泵浦光和探测光的光热偏转检测装置,对Al块表面二维扫描检测到的热波信号作编码成像处理得到热波像。通过2个调制频率下热波像的差分处理获得了埋在次表面深度330μm处、厚度为50μm的沟槽缺陷,论证了热波差分成像检测方法对金属次表面缺陷实现分层成像检测的可行性。
2005(9):1089-1092.
摘要:研究了注入电流调制下半导体激光器(LD)干涉特性,建立了光纤准白光干涉模型,并分析了多纵模半导体激光(MLD)调制对光纤干涉信号的影响。在实验中,选用不同的电流波形调制,研究了相应条件下的光纤干涉特性,并找到了最佳的调制参数。实验表明,采用类三角波电流调制可有效减小半导体激光的相干长度,从400mm减小到40μm,将准白光干涉瞄准的精度提高到1μm。
2005(9):1093-1096.
摘要:提出了偏转物体实现电子散斑干涉(ESPI)条纹调制的新方法。当物体有微小偏转时可形成等间距的干涉条纹,从而形成载波条纹。物体加载后,该条纹受物体变形的调制而发生弯曲变形。采集物体变形前后的条纹,利用Fourier变换法,可解调出变形场的位相,从而实现物体变形场的精确测量。对偏转物体方法的调制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心加载周边固定圆盘进行了典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质量地调制ESPI场,求解位移场。
2005(9):1097-1100.
摘要:摄像机标定是精密视觉测量的基础,传统的双目标定位需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处理非线性映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描述双目视觉中三维空间特征点坐标和2个摄像机对应像点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为了提高网络的学习能力引入了动态因子。将神经网络标定方法与传统的常用标定方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双目视觉标定方法能获得较高的标定精度。
2005(9):1101-1106.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兴趣点颜色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该方法把图像内容看作为由若干兴趣点组成的集合,首先利用小波系数的空间方向树特性来检测兴趣点,然后利用基于兴趣点的环形颜色直方图和空间离散度来描述图像的特征,最后用加权特征距离来估计图像内容的相似度。同时,通过利用环形颜色直方图和空间离散度作为图像特征保证了该算法能够对图像的尺度变化、旋转变化和平移变化具有很好的抑制能力。在含有1000幅图像的数据库上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该算法与其它基于兴趣点的方法相比,能够更准确和高效地查找出用户所需的图像,明显地提高了检索精度。
2005(9):1107-1111.
摘要:讨论了光学图像中同时存在噪声与模糊时的复原问题。采用一种能根据边缘方向自适应选取扩散系数的各向异性扩散方程来约束复原后的图像的光滑性质,将其和图像复原模型一起使用,得到了一种图像复原的正则化模型,并利用Eluer方程将该模型转换成一种可以快速求解的各向异性非线性扩散模型。在光滑性约束项的构造上,构造了一种基于边缘定向扩散的各向异性张量型扩散方程,能有效地根据边缘的方向确定是增强边缘还是滤除噪声。相比图像复原的迭代正则化方法,新方法能在复原图像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噪声,并有效地减轻边缘处的振铃效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法在整幅图像的复原效果上明显强于迭代正则化方法,尤其在对背景噪声的抑制上效果更明显,峰值信噪比(PSNR)也比迭代正则化方法平均提高了约2dB。
2005(9):1112-1117.
摘要:提出了一种子带编码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二维全相位离散反余弦列率滤波器(APDCSF)对图像进行子带分解;对于低频子带图像采用直接斜交多重亚采样和基于全相位离散反余弦列牢滤波器(APDICsF)的多重旋转内插恢复.而对高频子带图像利用直方图自动阈值化提取如边缘和线等特征的图像元;根据各个子带的图像元的特征分别进行编码压缩,解压缩后利用凸集投影重建原始图像。该方法消除了传统的离散余弦变换(DCT)编码的方块化效应,与基于小波变换的子带特征编码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小,压缩率高,主观视觉性能好,对于灰阶图像可达到0.1~0.3bpp,特别适用于低比特率图像压缩。
2005(9):1118-1122.
摘要: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广泛用于图像的自动分割,但是传统的FCM算法没有考虑像素的空间信息,因而对噪声十分敏感。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改进的FCM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将空间的信息融入到标准的FCM算法中,通过引入表征邻域像素对中心像素作用的先验概率来重新确定当前像素的模糊隶属度值,该概率在算法执行过程中根据模糊隶属度值自动地予以确定。算法中使用基于统计直方图的快速FCM算法进行初始化,收敛速度大大提高。人造图像和实际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对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2005(9):1123-1128.
摘要:针对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中的多种块模式运动估计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估计算法。该算法包括整像素和亚像素搜索的非对称混合菱形网格搜索法(UDiamondGS,unsymmetrical diamond grading integer pixel search)和分层的矢量偏移算法(HVBFDS,hierarchical vector biased fractional pixel search),通过同Joint Video Team(JVT)提供的JM85进行验证和比较表明,该算法在保持编码器原有的失真度特性的同时,可显著提高编码器编码速度16~20倍。
2005(9):1129-1133.
摘要:考虑热疗过程中生物组织物性参数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描述激光诱导间质肿瘤热疗(LITT)过程中动态光热作用的二维物理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Monte Carlo方法数值模拟了LITT中激光能量在非均质生物组织内的传输过程。基于Pennes生物传热方程和Arrhenius方程数值求解了组织内的温度分布和热损伤体积的变化,分析了光学物性参数、热物性参数及血液灌注率的动态变化对LITT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组织的光学物性参数、热物性参数及血液灌注率的动态变化对于热损伤体积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应该在光热作用建模中予以考虑。
2005(9):1134-1138.
摘要:研究了多种条件下的光漂白几率与激发光强度间的定量依赖关系。利用MRC1024多光子激发显微系统和单光子计数技术,测量了单个若丹明B(RhB)分子在不同强度光激发时的双光子激发(TPE)和光漂白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单个RhB分子和TPE光漂白寿命与激发光强度倒数的平方成正比,亦即光漂白速率与荧光基团分子处于激发态的几率成线性依赖关系,该结果与单光子激发(1PE)时的光漂白结果相同,但是却不同于多分子TPE光漂白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