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景智 , 张保平 , 吴超敏 , 蔡丽娥 , 张江勇 , 余金中 , 王启明
2008(12).
摘要:利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蓝宝石c面衬底上制备出高反射率A1N/GaN分布布拉格反射镜(DBR)。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在418nm附近最大反射率达到99%。样品表面显微照片显示,有圆弧形缺陷和少量裂纹出现;在缺陷和裂纹以外的区域,DBR具有较为平坦的表面,其粗糙度在10μm×10μm面积上为3.3nm左右。样品的截面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DBR具有良好的周期性。对反射率和表面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样品达到了制备GaN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要求。
2008(12).
摘要:采用RF磁控溅射技术以ZnO2Al2O3(2wt%Al2O3)为靶材在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多晶ZnO:Al(AZO)薄膜,通过XRD、AFM、AES以及Hall效应、透射光谱、折射率等手段研究了RF溅射功率(50-300w)对薄膜的组织结构和电学,光学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所制备的AZO薄膜具有c轴择优取向,并且通过对不同功率下薄膜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的研究发现对于室温下沉积的AZO薄膜,晶粒间界中的O原子吸附是影响薄膜电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当功率为250W时薄膜的电阻率降至最低(3.995×10^-33Ω·cm),可见光区平均透射率为91%。
2008(12).
摘要:通过对方向滤波器组(DFB)及Laplace塔形变换(LP变换)的分析研究,阐明Contourlet变换的频谱混叠是源于LP变换中两个低通滤波器不满足Nyquist抽样定律,致使阻带截至频率大于π/2所引起。基此,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抗混叠的Contourlet变换,即N-Contourlet变换,通过设计满足Nyquist抽样定律的低通滤波器,以避免LP变换中因下抽样所造成的混叠。N-Contourlet变换满足完全重构特性,且能有效地抑制原Contourlet变换中的频谱混叠,频域局域性较好。硬阈值去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标准的Lena图像,在噪声方差σ=40时,N-Contourlet变换的去噪效果不仅PSNR高出Contourlet变换2.51dB,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了Contourlet变换去噪后的“划痕”现象,图像的视觉效果更佳。
2008(12).
摘要:利用Leon2处理器核和具有丰富内部资源的FPGA芯片,为空间太阳望远镜(SST)图像压缩单元成功设计了高性能的基于纯硬件架构的(5,3)整数一整数二维小波变换模块。该模块对2048×1024×2B的太阳图像进行变换耗时约为0.2S,比欧空局(ESA)的DSP软件方法提高了数十倍运算速度,不仅满足SST卫星在轨图像压缩的任务指标,而且在结构上也易于与其后的多种编码处理灵活衔接,同时还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容错性好、通用性强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航天图像压缩领域。
2008(12).
摘要:针对多模干涉的光纤传感器,应用柱坐标下广角光束传播法(WA-BPM)建立了其内部光场的计算模型,研究其干涉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基于多模干涉的光纤温度传感器为例,分析了外界温度的改变对透射谱和特征波长的影响,并进行了温度传感测试实验.模型分析所得该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为12.13 pm/℃,与实验得到的11.87 pm/℃基本一致.该BPM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传感器的透射光谱,从而更便于研究波长解调方法和技术.
2008(12).
摘要:以新型含氟三联芴(TPFF)作发光层,获得了深蓝色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电荷产生层由Li掺杂的电子注入层和高透明的WO3组成.研究发现叠层器件性能与单发光单元器件相比较,其亮度及效率均有大幅提高,叠层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达到了2.08 cd/A,器件的CIE色坐标为(0.156,0.078),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叠层器件的效率约为传统器件的2.1倍,同时叠层结构也显著改善了器件的流明效率,在高亮度的情况下,叠层器件的流明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器件.可见,采用叠层结构是制备高亮度高效率的深蓝色有机发光器件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8(12).
摘要:分析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压力敏感及增敏原理,设计了一种适于高分辨率静水压力测量的封装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压力响应灵敏度为9.03×10-3 MPa-1,比未封装的裸光纤光栅增敏2946倍,在长沙白鹭湖进行的基于静水压力的水深测量表明,该传感器的深度分辨能力优于5 cm,并有较好的线性和重复性,满足基于静水压力的拖曳缆深度测量应用需求.
2008(12).
摘要:报道了一种在工艺制作过程中减小聚合物阵列波导光栅(AWG)器件光谱漂移的有效方法,通过调整波导芯层的旋涂转速来控制芯层的厚度进而可以有效地减小器件的光谱漂移.AWG器件的设计中心波长为1550.918 nm,制作的AWG器件的实际中心波长为1550.85 nm,即利用该方法使传输光谱的漂移减小到0.07nm,远远小于波长间隔0.8 nm,改善了器件的解复用功能.
2008(12).
摘要:采用顶接触结构研制了以Ta2O5/PMMA为绝缘层,有机材料PTCDI-C12为有源层的低电压n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其中Ta2O5薄膜采用阳极氧化方法制备,PMMA薄膜通过溶液旋涂法制备.与基于单一Ta2O5绝缘层的器件相比,双绝缘层器件的电学性能大幅提高.经测试得到器件场效应电子迁移率为0.063 cm2/Vs,开关电流比为1.7×104,阈值电压为2.3 V.
王斌 , 何志群 , 赵瓛 , 孙剑渊 , 梁春军 , 刘应良 , 曹少魁
2008(12).
摘要:研究了新型光电聚合物材料聚1,4二(1-氰基)乙烯基撑苯撑3,7-N-辛基吩噻嗪撑(PQP)的电学性能和光伏特性.首先制备了结构为ITO/PQP/Al的单层器件.在暗场条件下,器件的电流一电压特性曲线呈典型的二极管整流特征.在白光二极管照射下器件可以获得光伏响应,开路电压(Voc)为0.2 V,填充因子(ff)为0.27.此外,在单层器件的基础上,研究了与茈的衍生物PTCDI-C13结合制备的双层结构器件ITO/PQP/PTC-DI-C13/Al的光伏性能.与单层器件相比,双层器件的Voc可提高到0.9 V.双层器件的开路电压显著增加表明开路电压不仅仅受电极功函数的影响,还与受主的LUMO和施主的HOMO之间的能带有关.
姜文龙 , 丁桂英 , 王静 , 汪津 , 王立忠 , 常喜
2008(12).
摘要:通过采用CBP主体材料中高浓度掺杂Ir(ppy)a和Rubrene,利用Ir(ppy)3敏化黄光发射的方法,制备了高性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器件采用的结构为:ITO/2T-NATA(20 nm)/NPBX(40 nm)/x%CBP:y%(ppy)3:z%rubrene(20 nm)/NPBX(10 nm)/DPVBi(60 nm)/Alq(60 nm)/LiF(1 nm)/Al,在该器件中限定.各功能层的厚度保持不变,当CBP、Ir(ppy)3、Rubrene各组分的比例x、y、z分别为:65%、20%、15%时,器件的性能较好,在电压为12 V时,其电流效率最大为21.1 ed/A.在电压为24 V时,其亮度为最大,达到22 670 ca/m2.该器件的色度随电压的增加逐步趋近于白光等能点(0.33,0.33).
2008(12).
摘要:基于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shared risk link group)和流量均衡的概念,研究了光网络抗毁设计中基于流量均衡的SRLO尽量分离路由问题,利用网络流量的实际分布来评价链路和SRLG重要性,提出基于流量均衡的SRIG分离算法TBDR.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TBDR算法性能优于保护路优先算法,该算法能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和网络抗毁能力,达到流量均衡的目标.
赖建明 , 王林军 , 刘健敏 , 马莹 , 胡广 , 祝雪丰 , 黄健 , 夏义本
2008(12).
摘要:国际上一般采用任意取向的多晶薄膜作为探测级材料,所以电荷收集效率较低以至于灵敏度受到限制.本实验采用不同取向的多晶金刚石薄膜制作紫外光探测器,研究了薄膜取向性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金刚石薄膜紫外光探测器的性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采用热丝辅助化学气相沉积(HFCVD)法,获得了晶粒尺寸接近的不同取向的金刚石薄膜.通过微电子加工工艺制备了不同取向的金刚石薄膜紫外光叉指结构探测器.研究表明,探测器性能与金刚石薄膜晶粒取向密切相关,使用(100)取向薄膜所获得的探测器性能明显得到改善,在225 nm紫外光下的光电流-暗电流之比以及190~700 nm波长范围内的紫外/可见分辨率均优于其它取向.
2008(12).
摘要:研究了中等能量(30 key)Ar+注入多孔硅和中等能量(30 key)Ar+先注入单晶硅后再进行电化学腐蚀成的多孔结构的光致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能量(30 key)Ar+注入多孔硅后,多孔硅原有的发光峰消失,主要是Ar+对多孔硅表面氧的剥离作用.使得与氧相关发光的结构消失,多孔硅不再发光;中等能量(30 kev)Ar+先注入单晶硅后冉电化学腐蚀成的多孔结构中,通常多孔硅原有的580 nIn附近发光峰强度随注入Ar+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并有红移;同时在谱峰处于470 nm附近的微弱发光峰不因注入Ar+而明显变化.
2008(12).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局域密度近似(LDA),计算了四方HfO2晶体的电子结构,包括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四方Hf02晶体的光学线性响应函数,包括复介电函数、吸收光谱、复折射率和光电导谱.通过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局域密度近似来计算HfO2材料的光学性质是比较可靠的.
2008(12).
摘要:采用RF磁控溅射技术以ZnO:Al2O3(2 wt%Al2O3)为靶材在石英玻璃衬底上制备多晶ZnO:Al(AZO)薄膜,通过XRD、AFM、AES以及Hall效应、透射光谱、折射率等手段研究了RF溅射功率(50~300 W)对薄膜的组织结构和电学,光学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所制备的AZO薄膜具有c轴择优取向,并且通过对不同功率下薄膜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的研究发现对于室温下沉积的AZO薄膜,晶粒间界中的O原子吸附是影响薄膜电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当功率为250 W时薄膜的电阻率降至最低(3.995×10-3 Ω·cm),可见光区平均透射率为91%.
2008(12).
摘要:提出将光学相关识别应用于着陆点的选择中,以解决飞行器精确定点着陆问题.用"嫦娥一号"探测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球表面照片建立着陆点模型,通过尺度缩放模拟着陆过程中目标的尺度变化.利用优化折中综合鉴别函数(OTSDF)合成匹配滤波器,对尺度变化范围为2.5:1的目标区域进行实时识别与定位,并根据相关识别结果计算了定位精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相关的识别率高,定位误差远小于传统导航模式的定位误差,可应用于飞行器精确定点着陆中.
2008(12).
摘要:基于信息隐藏引起的幅度直方图变化,提出了一种音频位平面信息隐藏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待测音频是否包含隐藏信息,还能识别信息嵌入位平面.该方法已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对连续和随机间隔嵌入算法均有较高检测率.
2008(12).
摘要:将一种基于图切割与简化Mumford-Shah模型Chan-vese模型(G-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运动目标分割中.在此方法中,利用图切割技术求解能量最优化,利用C-V模型自适应处理目标几何的拓扑变化.通过实验对此方法在图像序列中的运动目标进行了检测与分割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图切割能量优化加速了曲线进化进程,迭代次数大大减少,同时避免了常规水平集方法中符号函数的初始化和迭代更新.对图像序列中的运动目标进行分割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8(12).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虹膜识别方法.首先,进行虹膜定位和上下眼睑拟合,然后对虹膜图像进行归一化操作,得到512列×64行的矩形虹膜图像,自适应地确定有效虹膜区域;其次,在虹膜有效区域内,利用纹理的方向信息、长度信息、宽度信息、邻域的灰度信息找出所有的虹膜特征点;再次,对特征点进行方向编码,用虹膜代码表示虹膜模式;最后,采用自适应的模式匹配方法对不同的虹膜模式进行分类,给出识别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达到99.472%的识别率,能够满足虹膜识别要求.
2008(12).
摘要: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动作序列图像的轮廓为特征,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日常行为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建立自适应背景模型分割出动作序列并提取轮廓,然后利用傅立叶描述子处理动作的轮廓线序列并进行数据维数压缩,结合径向基神经网络进行行为识别.实验表明,利用本方法对人的日常行为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0%以上,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2008(12).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Hadamard变换的自动对焦评价函数,利用数字图像Hadamard频谱的高频分量分析对焦的精确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对焦方法,新方法不仅可实现精确对焦,而且抗噪能力强;由于Hadamard变换本身计算量很低,因此新方法还具备算法简单、运算速度快和易于硬件实现等特点.
2008(12).
摘要:Contourlet变换的基函数分布于多尺度、多方向上,弥补了小波基函数方向性不足的缺陷.本文考虑了分形编码过程中子树与父树匹配误差门限对编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自适应门限分形零树混合图像编码方法,给出了所提出方法的实验结果,并与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形零树混合图像编码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本文方法的PSNR性能优于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形零树混合图像编码方法,能很好地保留图像的纹理和轮廓.
2008(12).
摘要:提出了基于核主元分析(KPCA)和FLD相结合的掌纹识别方法.对每幅掌纹图像应用KPCA进行降维,然后将二维图像矩阵转换成一维图像矢量.PolyU掌纹图像库中所有图像矢量组成的数据矩阵作为FLD的输入,进行特征提取,计算特征矢量间的余弦距离进行掌纹匹配.实验结果说明,与传统的PCA+FLD相比,在不同的特征个数下,本文方法均取得了较小的等错率(EER),而且特征提取时间较短,运行速度较快.在三种不同的核函数中,RBF核函数的识别效果最佳,等错率最小为0.
2008(12).
摘要:从不同方面研究了Doppler展宽的开放的准∧型四能级原子系统中自发辐射诱导相干(SGC)对无反转激光(LWI)增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SGC强度一定时,LWI增益总是随Doppler展宽宽度的增加而变小;不管Doppler展宽是否明显,通过选取适当的SGC强度,总可以获得比不存在SGC时大的LWI增益,而且Doppler展宽宽度越小,这一差别越明显;粒子注入速率及退出速率也会对与SGC相关的LWI增益产生明显的影响;开放系统可得到远大于相应封闭系统的LWI增益.
2008(12).
摘要: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和显微荧光成像技术在活细胞中研究了紫杉醇诱导人肺腺癌细胞(ASTC-a-1)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过程,利用基因荧光探针分别标记细胞以及细胞的内质网.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诱导的细胞质肿胀主要是由于内质网的肿胀引起的;利用rhodamine123标记细胞内的线粒体,研究了紫杉醇对线粒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杉醇诱导了线粒体的肿胀;caspases广谱抑制剂z-VAD-fmk对紫杉醇诱导的细胞肿胀没有影响,表明caspases并没有参与紫杉醇诱导细胞质肿胀的调控过程;Hoechst33258和PI染色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没有引起细胞核的浓缩和DNA的断裂以及细胞膜的破裂.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确认紫杉醇诱导ASTC-a-1的PCD过程类似paraptoais方式,既不是传统的凋亡方式,也不是坏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