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娟利 , 华玉林 , 张国辉 , 吴晓明 , 张丽娟 , 王宇 , 杨利营 , 印寿根
2008(2):143-145.
摘要:采用以含ITO导电层的柔性透明PET基片作为衬底,荧光材料TBPe、Rubrene分别掺杂在主体材料CBP和Balq中作为蓝色发光层和橙红色发光层,制备了双发光层白色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FOLED).通过适当调节发光层的掺杂比例和厚度,得到了发光性能理想的白光器件.测量表明,制备的器件色稳定性很好,色度随外加驱动电压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很小,且其色坐标均非常接近于白色等能点.当电流密度为50 mA/cm2时,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达到0.9%.通过抗弯折性能的测试证明,可以基本实现柔性显示的目的.
2008(2):146-148.
摘要: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达65 dB高光学信噪比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动态应变传感系统.该方法基于可调光纤环形激光器结构,并采用马赫-泽德干涉仪(MZI)相位解调的方法实现FBG传感信号的解调.实验结果表明,在2 km处FBG获取的传感信号达到了52 dB电信噪比,从而获得了6.7×10-12/Hz1/2的高应变分辨率.
2008(2):149-151.
摘要:分析了分光法测试发光二极管(LED)颜色的测量不确定度,着重分析了光谱功率分布测量不确定度和波长不确定度对颜色测量的不确定度影响,给出了几种典型LED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5%的光谱功率分布测量不确定度和0.5 nm的波长不确定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为0.001的LED颜色测量.
2008(2):152-154.
摘要:报道了一种新型插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LiF(1 nm)/Al(5 nm)插层作为半反射镜,与LiF(1 nm)/Al(100 nm)作为全反射镜面的阴极构成平面Fabry-Perot(F-P)型微腔,所用发光层材料为Zn(salen),器件的结构为:ITO/CuPc/NPD/Zn(salen)/Liq/LiF/Al/CuPc/NPD/ Zn(salen)/Liq/LiF/Al,其最大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达674 cd/m2 和 2.61 cd/A,半峰宽(FWHM)为48 nm.与传统结构器件相比,色纯度、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等性能指标均得到了优化.
2008(2):158-160,163.
摘要:给出一种利用阶跃恢复二极管(SRD)产生ns级的电子脉冲发生器,用来驱动低阻抗的激光二极管,产生纳秒激光脉冲输出.该脉冲发生器能够在偏置工作状态下产生0.1~3.0 A的脉冲,用于控制产生的激光输出脉冲宽度可以在3~10 ns内调节.
2008(2):164-167.
摘要:利用双峰谐振效应,通过在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包层表面涂覆一层对周围气氛敏感的薄膜,建立了一种新型薄膜传感器,其双峰谐振波长间隔随薄膜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三包层光纤光栅物理模型,根据耦合模理论研究了传感器的灵敏度Sn与薄膜光学参数(折射率n3和厚度h3)和光纤光栅结构参数(光栅周期Λ、折变量σ)之间的关系.采用最优化数值方法,确定了最佳的膜层光学参数和光栅结构参数.计算表明,该类型传感器对膜层折射率的测量分辨率高达10-7.
2008(2):171-173.
摘要:对用于提高AIGaInP红光发光二极管(LED)出光效率的分布布拉格反射镜(DBR)和增透膜进行了分析,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生长了包含DBR和增透膜的LED,在20mA注入电流下,LED的峰值波长为623nm,光强达到200mcd,输出光功率为2.14mW。与常规的LED相比,光强和输出光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2008(2):174-177.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线阵CCD高速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系统,其由高速ADC、高速缓存FIFO、比较器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构成,数据的存储和读取都由特殊设计的比较器模块启动,比较器的阈值自适应可调,使得FIFO只存储CCD输出的有效像元信号,从而减轻了DSP数据处理的负担,可实现实时处理.详细描述了系统工作原理、硬件电路及其控制逻辑和数据处理算法.本系统用于高速位移测量,实验表明,数据采集速率可达20 MHz,最快响应时间为0.1 ms,实时处理的效果较好.
2008(2):178-179,190.
摘要:报道了一种高灵敏折射率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2个具有相似透射谱(3 dB透射深度)的长周期光纤光栅(LPG)组成光纤型Mach-Zehnder(M-Z)干涉仪,通过减小两LPG之间的光纤包层直径,以增强包层中的传输模在环境中的倏逝场,从而提高对环境折射率测量的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折射率传感器比常规的LPG对构成的传感器能有效的提高灵敏度4倍左右.
宋瑞丽 , 段羽 , 陈淑芬 , 赵毅 , 侯晶莹 , 刘式墉
2008(2):180-182.
摘要:以磷光染料iridium (III) bis [(4,6-di-fluoropheny)-pyridinato-N,C2′] picolinate(Flrpic)掺在4.4′-bis (9-carbazolyl)-2,2′-dimethyl-biphenyl(CDBP)中作为蓝光发光层,tris (2-Phenylpyridine) iridium(Irlppy)3和bis (1-phenyl-isoquinoline) acetylacetonate iridium (III)(Ir(piq)2)(acac)共掺在4,4′-N,N′-dicarbazole-biphenyl(CBP)中作为绿光和红光发光层,制备了高效白光器件.通过控制染料的浓度和发光层的厚度调节颜色,实现白光发射.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7 V时37 100 cd/m2,最大效率为5 V时7.37 lm/W.当亮度从1 000 cd/m2 到30 000 cd/m2色坐标由(0.41,0.42) 变到(0.37,0.39).
2008(2):183-186.
摘要:提出采用动态Allan方差(DAVar,Dynamic Allan variance)方法对光纤陀螺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引起光纤陀螺漂移误差的随机噪声种类及其来源和特性,DAVar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仅能确定各种随机漂移的系数,而且可以跟踪和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实验证明,DAVar分析是对光纤陀螺随机漂移进行研究的有效方法.
2008(2):187-190.
摘要:将普通的光纤Bragg光栅(FBG)表面均匀地进行化学镀Cu,然后设计合理的测温装置对处理后的FBG进行高温实验.实验证明,经过表面镀Cu的FBG能够测量300 ℃的高温,线性度、准确度均较高,重复性也较好,而且可以通过控制镀层的厚度来控制其热膨胀系数,进而可以得到特定温度灵敏度的镀Cu FBG温度灵敏度可提高2.4倍.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了使用该FBG进行450 ℃的高温测量也是可行的.
焦世龙 , 叶玉堂 , 陈堂胜 , 杨先明 , 李拂晓 , 邵凯 , 吴云峰
2008(2):191-195.
摘要:采用0.5 μm GaAs PHEMT工艺,研制了一种PIN光探测器和分布放大器单片集成850 nm光接收机前端. 探测器光敏面直径为30 μm,电容为0.25 pF,10 V反向偏压下的暗电流小于20 nA.分布放大器-3 dB带宽接近20 GHz,跨阻增益约46 dBΩ;在50 MHz~16 GHz范围内,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均小于2;噪声系数在3.03~6.50 dB之间.单片集成光接收机前端在1.0和2.5 Gb/s非归零(NRZ)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调制的光信号下得到较为清晰的输出眼图.
2008(2):196-198.
摘要:偏振相关损耗(PDL)引起的自发辐射(ASE)噪声偏振化是导致偏振分光方法监测光信噪比(OSNR)不准确的重要因素,分别研究了ASE噪声与信号偏振平行和偏振正交2种情况下OSNR监测的误差,推导得出了误差计算公式并通过仿真实验得到验证.理论分析和信真实验结果表明:测量误差随着ASE噪声偏振度(DOP)的增加而变大,且与待测信道本身的OSNR基本无关;比较而言,ASE噪声与信号偏振平行时对监测的影响更严重.当与信号偏振平行的ASE噪声的DOP为0.75时,误差值达6 dB.
2008(2):199-203.
摘要:采用等效系统传递函数法得出了1 490 nm数据光波对1 550 nm有线电视(CATV)光波拉曼串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用相对强度噪声指数(RIN)来表示拉曼串扰,修正了CATV通道载噪比(CNR)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计算及实验结果表明,拉曼串扰与1 490 nm光功率有关,可使CATV系统低频端的(CNR)下跌5 dB,而且以太空闲字符码流会造成62.5 MHz及其倍频分量较大的单频干扰.指出了克服拉曼串扰的方法.
2008(2):204-207.
摘要:为了研究基于流量工程的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路由协议,采用基于源标签交换路由(LSR)路由泛供、仅广播链路可用带宽的增减的方法,得到了该协议能使LSR根据准确的带宽信息和波长可用信息选择路由的结果.结果表明,当链路中每个节点信息负荷量较小时,该协议拥有最小的链路阻塞率;与传统的路由机制相比,它能减少4~7倍的控制开销.
2008(2):208-212.
摘要:建立二维流体模型,研究甚高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VHF-PEVCVD)高速沉积氢化微晶硅(μc-Si:H)薄膜.模型采用平行电容耦合放电方式. 模拟条件与实验条件相同,均为甚高频(70 MHz)、高H2稀释SiH4和高压耗尽区域.模型的几何结构是根据实际高速沉积μc-Si:H薄膜的反应腔室建立的.模型是自适应的,建立在玻尔兹曼方程和泊松方程基础之上,包含87个气相反应和25个表面反应.将模拟沉积速率与相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发现,模型在微晶区域运行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2008(2):213-217.
摘要:为了提高红外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提出了基于均值漂移(mean shift)和粒子滤波(PF)相结合的红外目标跟踪方法.在PF理论框架下,使用均值漂移为一种迭代模式寻找过程,对随机粒子样本进行重新分配,使粒子向目标状态的最大后验核密度估计方向移动,在均值漂移迭代过程中对样本权值进行更新.红外目标的状态后验概率分布用重新分配的加权随机样本集表示,对随机样本集使用PF算法实现红外目标运动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和一般PF和均值漂移相比,本文方法具有优越性和更强的稳健性.
2008(2):218-220.
摘要:为了消除背光源亮度波动对液晶显示器(LCD)响应时间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并抑制测量电路的噪声,提出了一种新的响应时间测量方法.采用双探头对LCD屏幕进行同步接触式亮度测量,其中一个探头用于监测背光源亮度的波动,通过2个探头测量结果的对比,消除背光源亮度波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利用5点三次平滑和分段多项式拟合去除电路噪声.结果表明,使用此测量方法能够明显消除液晶背光源亮度波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同时可以有效抑制测量中的噪声,响应时间测量误差小于±0.02 ms.
2008(2):221-224.
摘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H.264的区域指导的自适应帧内错误隐藏(ADEC)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受损块邻域进行边缘检测,通过对边缘信息的进一步分析排除边缘点匹配的模糊性,然后采用Bezier曲线拟合生成受损块内部边缘,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区域自适应进行插值来重建受损块.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很好地保护受损场内部边缘,并适应不同内容类型的图像,差错隐藏效果明显.
2008(2):225-229.
摘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权值的色彩相似性度量方法,有效地抑制了噪声对立体匹配的影响,提出以立体像对左、右图像间的颜色直方图相关系数为标准来调整权值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推导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对以灰度变化为基准的自适应窗选择方法进行改进,在边界提取过程中加入了彩色信息,使得提取的物体轮廓更为完整;用"米"字型窗口来代替原来的矩形窗口也使得窗口增长更为灵活,获得的匹配更为准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生成精确度较高的视差图,是一种较好的立体匹配算法.
2008(2):230-232.
摘要:构造了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的纹理特征,进而提出基于纹理图像检索算法.首先,根据角向矩极大原理将检索图像进行坐标校正,得到图像旋转不变的表示;然后,利用平移和尺度不变小波对检索图像进行分解,得到具有平移、旋转和尺度不变的小波分解系数;最后,采用各尺度的小波能量值刻画图像的纹理性,并针对特征向量内部进行高斯归一化,根据欧氏距离计算不同图像间的纹理相似度.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性,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检索率.
2008(2):233-236.
摘要:提出了一种以图像区域的一致性为指导的自适应选择插值公式(简称ADA)的图像插值算法.首先将图像分割成不同区域,然后结合近邻法和众数法确定待插值点所属区域,将待插值点分类处理:对于区域内的点,采用线性插值;对于区域间的过渡点,设计非线性插值公式,分配较大的权值给与待插值点属于同一区域的邻域像素,分配较小的权值给其它邻域像素.实验表明,ADA图像插值算法得到的插值图像有较好的主观图像质量,其峰值信噪比(PSNR)比传统方法平均提高了3.11~4.39 dB.
2008(2):237-241.
摘要:针对在基于灰度的医学图像配准中,传统数据抽样方法在过抽样时产生较多的局部极值点问题,提出了基于浮动图像灰度概率分布和其梯度信息的抽样方法.通过对人体脑部的刚体配准实验,从函数曲线和收敛性能方面,对比分析了五种数据抽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新抽样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局部极值点,提高归一化互信息测度的收敛性能.
2008(2):242-245.
摘要:将二维细胞自动机(CA)的数学原理与图像加密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加密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简单易实现、安全性高、密钥量大、良好的雪崩效应以及扩散与混淆性质、运算简单和加密速度快等特点.
2008(2):246-248.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主向量分析(PCA)重建的人脸识别方法.传统的特征脸方法是根据PCA投影变换后,利用特征空间的总体散布矩阵最大化的特点进行分类;而本文方法则根据PCA重建误差最小的特点,利用重建误差最小进行人脸的分类.在ORL标准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并且具有在增加类别以及增加样本时运算量小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及较高的实用性.
2008(2):253-257.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彩量化及索引的图像检索新方法.结合人眼视觉感知特性,首先将图像划分成4×4大小的非重叠子块,通过块梯度的大小,在亮度空间将图像子块划分为视觉均衡块和非均衡块.若为均衡块,则用该块RGB空间的颜色均值作为其代表颜色值,然后转换到HSV空间,并量化成32个等级,形成32维索引直方图(S_HIST);若非均衡块,根据保持颜色矩不变技术将该图像子块在RGB空间量化两种颜色,然后转化到HSV空间,并将每种颜色量化成32个等级,形成496维的索引直方图(D_HIST).最后,综合索引特征,进行图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非常有效的.
2008(2):258-262.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增强质量客观评价算法.算法综合考虑图像局部区域的背景平均亮度和空间复杂度对视觉分辨力的影响,导出了用于判断局部灰度级跃变是否被有效感知的重要参数--临界可见偏差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并利用此参数分别计算出图像增强前后有效感知像素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定量地给出图像增强质量的评价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平均局部方差法,且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吻合.
2008(2):263-269.
摘要:在广义的惠更斯-菲涅耳衍射积分理论和稳相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纳秒高斯光脉冲通过理想加工和截面成椭圆的轴棱锥后最大无衍射距离内的光场分布,根据导出的光场表达式,数值模拟了三维光强分布及相应光斑图.研究表明在椭圆加工误差存在的情况下,不同椭圆误差、不同传输距离、不同光波波长对纳秒贝塞尔光脉冲光束传输均有影响.实验采用胶片扫描法对垂直于传播轴的横截面内纳秒光斑进行了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吻合很好.
2008(2):275-277.
摘要:研究了双层组织光学参数变化对组织表面漫反射情况的影响规律.采用一个简化的生物组织双层模型,利用Monte Carlo方法和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漫反射光随内层吸收系数增加而减小,随内层散射系数增加而增强,特别是内层吸收系数或散射系数为小值时,表面漫反射光对内层吸收系数或散射系数的变化非常敏感.
2008(2):278-281.
摘要:以不同时间培养添加有不同剂量TiO2、掺铁TiO2纳米粒的HL60细胞,研究TiO2、掺铁TiO2纳米颗粒对HL60白血病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细胞在接受可见光照射和不接受光辐照的情况下细胞的活性,探讨基于TiO2、掺铁TiO2纳米颗粒作为光敏剂PDT灭活肿瘤细胞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毒性作用,培养时间越久、纳米浓度越大,抑制/毒性作用越明显;添加了纳米颗粒的PDT灭杀效率比不加纳米颗粒的PDT灭杀效率高,但交互效应不显著.
郑华 , 郭福源 , 王立强 , 石岩 , 汪洁 , 陆祖康
2008(2):282-284.
摘要:对受限衍射高斯光束的传输和激光束扫描系统的线分辨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不同孔径圆孔的限制下,对扫描物镜焦面上的衍射光场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利用二阶矩统计的方法对焦面上的等效光斑半径进行数值计算,将其与不受限时的理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孔径尺度对激光束扫描系统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限衍射使激光束扫描系统的分辨率下降,但随着孔径尺度的增加,这一影响逐步变小,当圆孔半径l≥2ω时,可忽略高斯光束衍射对扫描分辨率的影响.得到的这些结论可对激光束在精密扫描、全光通信和集成光学等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