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群 , 黄辉 , 吕吉贺 , 苗昂 , 吴强 , 蔡世伟 , 黄永清 , 任晓敏
2009(1).
摘要:实现了一种可用于单片集成光接收机前端的GaAs基ImP/InGaAs HBT.借助超薄低温InP缓冲层在GaAs衬底上生长出了高质量的InP外延层.在此基础上,只利用超薄低温InP缓冲层技术就在半绝缘GaAs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InP/InGaAs HBT,器件的电流截止频率达到4.4 GHz,开启电压0.4 V,反向击穿电压大于4 V,直流放大倍数约为20.该HBT器件和GaAs基长波长、可调谐Inp光探测器单片集成为实现适用于WDM光纤通信系统的高性能、集成化光接收机前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2009(1).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同路热管,建立了回路热管性能测试试验装置.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研究了热负荷、倾角等对回路热管的起动特性和均温特性、热阻等传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管散热器的热阻在0.21 K/W~2.6 K/W之间,且整个散热器具有均匀的温度分布.与当前的LED散热器相比,这种结构的热管散热器具有散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加工方便、热阻小、重量轻、成本低等特点,可以满足大功率LED散热的要求.
刘波 , 张雪 , 惠勇凌 , 韩军婷 , 姜梦华 , 庞恺 , 李强
2009(1).
摘要:基于波长光束组合(WBC)技术,利用光栅衍射和外腔反馈,将二极管激光阵列(LDA)发光单元锁定在不同的波长上,以近似平行光束沿光栅的-1级衍射方向组合输出,改善LDA输出光束质量.实验中采用发光单元宽度为100μm、周期为500μm及由19个单元构成的l cm普通商用LDA,在连续运行最大注入电流为60.6A、自由运转输出功率为49.8 W时,获得功率为20.1 W的组合光束稳定输出,其光谱宽度为15 mm,对应的远场发散角由约70 mrad变为1.66 mrad,改善后的光束质量因子M2x.y约为32,与单个发光单元的光束质量相当.
2009(1).
摘要:采用热解化学气相沉积聚合(TCVDP)方法制备了聚对二甲苯(PPX)和聚一氯对二甲苯(PCPX)薄膜材料,利用其对有机电敛发光器件(OLED)进行了封装.利州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SEM)对薄膜的相关性能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器件经过两种薄膜封装前后器件的工作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TCVDP方法,可以制备出透明的表面平整、结构致密的聚对二甲苯类薄膜材料;用于OLED)的封装能大幅度地提高器件的工作寿命,经过PPX封装后的寿命为1215 h,经过PCPX封装后的寿命为1 558 h,比未封装的器件寿命(197 h)提高了6~8倍.
2009(1).
摘要:基于四波混频(FWM)效应,在色散平坦光于品体光纤(PCF)中实现了全光波长变换.采用长度为30 m、具有小的反常色散值的高非线性色散平坦PCF对10 Gbit/s的信号进行了波长变换,当平均泵浦功率为26dBm时,在20 nm转换带宽内得到了-19.5 dB的转换效率;用具有小的正常色散值的高非线性色散平坦PCF替代原光纤,进行了实验与理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两种不同的光纤得到了儿乎相同的转换效率和转换带宽.
冯承勇 , 樊仲维 , 崔建丰 , 郭芳 , 周正生 , 褚少伟 , 赵天卓 , 麻云凤
2009(1).
摘要:采用国产光纤束模块端面脉冲泵浦Nd:YLF激光晶体和电光腔倒空技术,实现了短脉宽、高稳定性和高光束质量的1 053 nm激光输出.在不同重复频率1 Hz至200 Hz及不同泵浦注入条件下,获得了脉冲宽度稳定在4 ns左右的激光输出;当重复频率为1 Hz、单脉冲注入能量为7.94 mJ时.单脉冲输出能量为0.78 mJ,脉冲稳定性的RMS为1.9%;当重复频率为200 Hz、注入平均功率为3.1 W时,输出平均功率为240 mW,脉冲稳定性的P-P值小于±5.1%.通过小孔选模获得了光束质量因子M2x为1.02、M2y为1.03的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
2009(1).
摘要:理沦分析了双抽运光纤光参量放大POPA系统中抽运光相位调制对闲频光光谱展宽的影响,提出可以采用多个耦合的低频正弦信号对两路抽运光进行反相相位调制,在提高受激布里渊散射(SBS)阈值的同时抑制闲频光光谱的展宽.通过采用 300 MHz与900 MHz的耦合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实验演示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得到无展宽的闲频光.比较了传统PRBS信号作为调制信号的方案,发现采用正弦调制信号对系统器件的性能有更好的容忍度.
2009(1).
摘要:提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空间光通信精跟踪演示系统方案,详细介绍了精跟踪演示系统的组成.信标光斑定位和跟踪算法决定了跟踪带宽,信标光斑定位的传统方法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采用像元细分对误差进行校正;跟踪算法采用改进神经网络算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在线调整网络加权值,增强了,系统的实时跟踪性能.最后分析了像元细分对定位精度的改善.比较了不同定位算法的跟踪性能,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精跟踪系统的鲁棒件.采用400 Hz的CCD,针对不同频率的信标抖动进行跟踪补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50 Hz的信标光抖动范围压缩了25.7%.
2009(1).
摘要:针对一般共面紧凑电磁带隙(UC-EBG)结构相对带宽较窄的问题,根据EBG结构的局域谐振原理和等效电路分析模型,对传统的UC-EBG结构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EBG结构.该结构通过引入弯曲折线延长了电流长度,增大了等效电感效应;采用了更长的边缘耦合,延长了等效磁流,增强了等效电容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EBG结构在同样紧凑的尺寸卜,(带隙)的相对带宽可达40.9%~45.2%,比文献结构提高了约14.6%~18.9%,实现了紧凑宽带隙UC-EBG的设计目的.
2009(1).
摘要:采用单反射率曲线拟合的方法,测定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s)巾常用的发光聚合物poly[2-methoxy-5-(2-ethyl-hexyloxy)-1,4-phenylenevinylene](MEH-PPV)和poly(9,9-dioctylfluoreny-2,7-diyl)(PFO)的光学常数和薄膜厚度.基于Forouhi-Bloomer(FB)色散模型,拟合得到了两种聚合物在可见波段的光学常数以及薄膜厚度.折射率和光学带隙的拟合结果符合文献报道的数值,各薄膜物理厚度的拟合值同样符合台阶仪的测量值,两者偏差小于4%.最后,对反射率测量过程中薄膜表面散射引起的损失对拟合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2009(1).
摘要:提出一种对薄膜的振动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和识别的方法一结构光条纹时间平均法.该方法采用结构光三维传感技术,用低帧频商用CCD相机记录由光栅投影到振动薄膜而上、因薄膜振动导致条纹局邴模糊的一系列变形正弦条纹,经过傅里叶变换、频谱滤波、逆傅里叶变换、取模等处理得到被测薄膜的振动模式分布.本文给出了该方法的理论分析,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能够对在不同激励频率下薄膜的振动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和识别.在实验中,如果连续改变振动物体的振动激励频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物体振动模式的变换过程.实验证明,本文方法具有数据获取速度快,全场测量,实验装置简单等优点.
2009(1).
摘要:提出了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可预估局部温度最高区域的加速寿命预测方法.实验通过对芯片样品进行了动态工作模式下的功耗评估,预估了芯片局部温度最高的热源区域,尔后对此区域进行去封装处理;在芯片去封装区域,分别测出常温和高温环境下芯片动态上作模式的裸片表面温度,以此数据作为Arrhenius模型中加速因子的结温,求出加速因子;最后,根据实验得出芯片存高温环境下的寿命时间,即可推出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寿命.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简单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寿命预测.
2009(1).
摘要:提出了利用平面光波两次通过待测波片对其相位变化进行补偿来实现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的新方法.利用MATLAB编程进行仿真计算,拟合了检测量接收光强的对比度与波片相位延迟量间的函数关系,拟合精度为10-4;建立了实验系统,实验验证了该测量方法是可行的,波片相位延迟量的重复测量精度为0.0020°.
2009(1).
摘要:提出了计算机制全息与光学全息相结合制作彩色全息图的彩色彩虹伞息术.通过计算机对彩色图像进行自动分色,制作红、绿、蓝3幅丰计算全息图H1,以H1的再现像为对象,用激光制作彩色彩虹全息图H2,用白光再现获得彩色再现像.该方法把汁算机制全息与传统的光学全息相结合,发挥了计算全息与光学全息的优势.在全息图的计算中采用了快速傅里叶变换,加快了计算速度.给出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
2009(1).
摘要:利用拉伸和折叠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可逆映射集合的图像加密箅法.拉伸映射是将图像矩阵行、列中的像素插入到其它行、列,把图像数据矩阵拉伸为数据向量,折叠映射足按照一定顺序把向量折叠成与原图数据矩阵大小相同的加密图像数据矩阵.将拉伸映射和折叠映射互丰廿组合构成一个可逆映射集合,密钥的每一位对应集合中的一种映射,根据密钥对图像进行循环映射以实现图像加密.推导了该算法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扩散效率和密钥敏感度,密钥空间大,加密速度快,能够实现图像的实时加密和解密.
2009(1).
摘要:针对光照环境复杂多变及各地车牌颜色特征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模糊逻辑与学习方法的车牌颜色识别算法.在HSV颜色空间中进行车牌颜色特征提取,并根据反色信息将车牌颜色识别由一个四分类问题转换为两个二分类问题.对HSV颜色空间三个分量的模糊映射进行加权融合,建立基于隶属度的分类函数,相关参数通过学习算法获得.在一个基于DSP的嵌入式车牌识别平台上进行了与其他传统分类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存两个测试集上都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2009(1).
摘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矢量巾值滤波器(IFIVF,improved fast impulsive vector filter).IFIVF以FIVF为基础,通过peer group和边缘检测技术构建新的噪声检测器.与其它矢量中值滤波器(VMF)相比,新的噪声检测方法使得IFIVF不但可以对彩色图像中的随机和固定脉冲噪声进行有效压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FIVF的滤波视觉效果.
2009(1).
摘要:提出一种解决平面大旋转角度人脸眼睛精确定位算法,首先根据圆周旋转不变性,建立基于圆周块子矩阵的标准人脸旋转模板.使对旋转角度的判定转化为对圆周块子矩阵移位距离的估计;然后用基于人脸结构关系的方法粗定位时,提出自适应的最优阈值方法去除噪声点,减少匹配误差,减少运算量,提高运算速度;最后对候选区域提取gabor特征,进行精确定位.在FRVT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适用于360°内的平面旋转的人眼定位,算法简单,运算速度快,准确率可达到87.67%.
2009(1).
摘要:模糊C均值聚类(FCM.fuzzy c-means)图像分割方法,对初值选取较敏感,并且需要事先确定聚类数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长度微粒群算法(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优化PBMF模糊聚类的自适应图像分割方法.PBMF指标函数考虑了聚类数目和聚类中心,通过设计变长度PSO算法来实现PBMF指标函数的优化过程,并利用统计直方图将图像从像素窄间映射到灰度直方图特征空间,从而快速地获得图像的最佳聚类数日和聚类中心.对遥感图像的分割实验表明,该自适应分割策略具有全局搜索图像最佳聚类数月和聚类中心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抗噪能力.
2009(1).
摘要:为了克服罔像配准中计算效率与稳定性的两难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边缘特征的图像自动配准算法.利用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多尺度边缘检测,提高边缘榆测的稳定性;用直线拟合边缘,并根据几何特件、灰度特性为直线分配可信度;以直线对作为最小配准单位,利用马氏距离计算直线对之间的匹配程度;配准过程采用加权投票算法确定变换参数,每次投票根据直线对之间的匹配程度及各直线可信度拥有不同的权重.实验表明木文算法快速稳定,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配准存在相似变换关系(平移、旋转和尺度)的图像.
2009(1).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轮廓图像检索算法.首先,根据内角大小将轮廓像素划分为凸角点、凹角点及平滑点3种类型,并分别提取其距离直方图;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个新的轮廓空间特征描述符:相对佗置分布及相关单元熵,分别描述角点间及平滑点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结合上述3种特征,给出了轮廓间的相似性度量准则.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取得了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检索效果.
杨晓莉 , 杨卫平 , 戴志福 , 杨卫国 , 张培 , 冯洁 , 孙波 , 石俊生
2009(1).
摘要:采用双CMOS多光谱成像系统来采集图像颜色信息,在以往的R,G,B三色通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1个黑白CMOS增加了1个灰度通道.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增加灰度通道后灰度信息加强,光谱重建精度提高,证明了四通道系统较优于三通道系统.特别是在加了适当的滤波片后,效果更明显,在训练样本的数据结果评议中,四通道系统与三通道系统相比较,均方根差平均值降低1.66%,相对误差平均值降低10.49%;在待测样本的评议中,均方根差平均值降低2.14%,相对误差平均值降低12.92%.此结果说明,黑白CM(XS的增加是有效果的.
2009(1).
摘要:从光纤中包含五阶非线性的扩展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出发,采用分步傅立叶算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正五阶非线性参数下五阶和七阶孤子在两个孤子周期内的波形演化.结果表明,与没有五阶非线性时高阶孤子能够每经历一个孤子周期就能重现自身波形的规律不同,正五阶非线性可使五阶和七阶孤子获得压缩,脉冲的最大归一化强度随距离先增大,再振荡式变化.相比较而言,五阶孤子的脉冲峰值更大些,且受五阶非线性参数的影响更大.在压缩的脉冲主峰两边存在对称的弱旁瓣,且随着距离增加,旁瓣将互相排斥而远离中心.旁瓣数目及旁瓣的形状和位置随距离的演化特点与孤子阶数和正五阶非线性参数有关.对相关高阶孤子的频谱演化也作了数值计算和讨论.
牛燕雄 , 陈燕 , 唐芳 , 杨会钗 , 张雏 , 姜楠 , 杨海林
2009(1).
摘要:通过实验测定了离体乳猪皮肤组织在多脉冲Nd:YAG激光辐照下径向和轴向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重点研究了激光辐照能量密度、脉冲重复频率以及波长对皮肤组织温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皮肤组织中的温度分布与探测位置、激光辐照能量密度、脉冲激光的重复频率以及波长密切相关;在激光辐照时间为40 s的情况下,同一波长同一频率时组织温度随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波长1064 nm、霞复频率10 Hz时的安全光剂量阈值为1118.19 mJ/cm2;同一波长同一能量密度时,组织温度随脉冲激光重复频率的增加面增大;同一能量密度同一频率时,波长为1 064 nm的多脉冲激光辐照皮肤组织时的光热效应较532 nm波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