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大功率LED冷却用平板热管散热器的实验研究

      2010(4).

      摘要 (851)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一种新型平板热管散热器冷却大功率LED芯片阵列进行实验研究。在自然对流冷却条件下,分析了平板热管散热器的启动特性、均温特性以及通电电流、倾角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利用热电转换方法得到LED芯片的结温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平板热管散热器的总热阻在0.3053~0.3425℃/W间,且散热器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合理,具有很强的散热能力;LED结温在47.9~59.0℃间,远低于110℃。

    • 光纤FBG高压传感器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2010(4).

      摘要 (623) HTML (0) PDF 0.00 Byte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FBG传感器薄壁圆筒材料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制作了FBG高压传感器,在0~50MPa压力范围,进行了加压和减压高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FBG的压力灵敏度为0.0374nm/MPa,其中心波长与压力变化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且迟滞性好。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

    • 布拉格光栅辅助型上下话路滤波器的实验制作

      2010(4).

      摘要 (638)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波长为248nm的紫外光,在由标准单模光纤和自制的高掺锗光敏光纤熔融拉锥制作的2×2光纤失配耦合器上写入光纤光栅,实现了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辅助失配耦合器型上下话路滤波器,并测试了器件的传输特性,器件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分别为6.74dB和-18.84dB。用10Gbps的光信号进行了传输实验,分别测试了下话路前、后信号的眼图。与输入信号相比,下话路信号的信噪比从10.04dB降低到了9.27dB,信号的消光比从8.89dB降低到了4.68dB。

    • 基于MCzHQZn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010(4).

      摘要 (875)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结构为ITO/2T-NATA(20nm/NPBx(20nm)/MCzHQZn(30nm)/BCP(10nm)/Alq3(20nm)/LiF(0.5nm)/Al、ITO/2T-NATA(30nm/MCzHQZn(30nm)/BCP(10nm)/Alq3(30nm)/LiF(0.5nm)/Al和ITO/2T-NATA(20nm/MCzHQZn(30nm)/NPBx(16nm)/BCP(10nm)/Alq3(25nm)/LiF(0.5nm)/Al的3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证明了MCzHQZn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较好的发光特性。MCzHQZn在器件1中作发光层,器件最大亮度在电压16V时达到3692cd/m2,电压13V时的最大效率为0.90cd/A,发光的峰值波长为564nm;MCzHQZn在器件2中既作发光层又作空穴传输层,器件最大亮度在电压为13V时达到1929cd/m2,电压12V时的最大效率为0.57cd/A,发光的峰值波长也为564nm;MCzHQZn在器件3中作空穴传输层,由NPBx作发光层,器件最大亮度在电压为14V时达到3556cd/m2,电压9V时的最大效率为1.08cd/A,...

    • 台面型InGaAs探测器暗电流及低频噪声研究

      2010(4).

      摘要 (797) HTML (0) PDF 0.00 Byte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面积的台面型InGaAs红外探测器,通过周长面积比(P/A)的变化分析了器件的暗电流机制及低频噪声性能。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材料和工艺水平下,台面边缘和体内的产生复合电流都在总暗电流中占了较大部分。对测试结构器件的低频噪声测量表明,在反偏下,器件表现出明显的1/f噪声;由于边缘产生复合电流对小尺寸器件的影响大,其产生的噪声使得器件总噪声变大。这些结果表明,以后的工艺改进应注重减少边缘电流和体内产生复合电流。

    • MEH-PPV的短波光与传导电流关系

      2010(4).

      摘要 (576)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MEH-PPV和SiO2复合制成异质结固态阴极射线发光器件,获得了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特征光谱-双峰谱带。在电场较低时为激子发光,符合分子理论;在电场较高时激子已严重离化,属于带-带跃迁,符合能带理论。利用改进的电桥测量出传导电流,并研究了固态阴极射线发光蓝色发光强度同传导电流的关系。在低电压区,发光强度同传导电流关系近似为线性,在高电压区,由于SiO2的二次特性更加突出,发光强度同传导电流关系表现出超线性。

    • 一种增加LED照明时序彩色投影系统亮度的方法

      2010(4).

      摘要 (811)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微型投影显示的色域特性和色彩实现机制,提出了一种提高微型投影系统亮度的方法。在基色子帧中引入其它基色,实现基色坐标的变换,再对微型投影系统亮场白平衡,分析并比较系统在绿色基色校正前后的性能。从理论分析了各色LED的最大工作电流、各基色色坐标和白场色坐标对通过基色校正提高亮度效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验室研发的微型投影系统,在保证系统显示性能的同时,亮度有了25.24%的提升。

    • 楔条形阳极位置灵敏探测器图像非线性研究

      2010(4).

      摘要 (279)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楔条形阳极位置灵敏探测器的成像原理和二维傅里叶变换理论,提出了一种建立该类探测器成像模型的方法,进而模拟了探测器的成像效果,仿真了成像的几何非线性,仿真图像与实际图像基本符合。仿真结果表明:在阳极面板半径多出微通道板半径2P(P为阳极周期宽度)和电子云分布半宽度D为1.3P时,该类探测器的成像线性良好;电子云过小即D5P时,电子云超出楔条形阳极工作区域,成像边缘扭曲十分明显。

    • 基于聚合物电介质的并五苯场效应晶体管

      2010(4).

      摘要 (643)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顶接触结构分别在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绝缘层上制备了以并五苯为有源层的两种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其中SiO2绝缘层采用热生长法制备,PMMA绝缘层采用溶液旋涂法制备。与常规基于无机绝缘层的器件相比,采用聚合物为绝缘层后,不但器件的制作工艺简化和成本降低,而且器件性能大幅提高,经测试,器件的迁移率提到0.153cm2/Vs,而阈值电压降低6V。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等对器件性能提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 1Gb/s CMOS调节型共源共栅光接收机

      2010(4).

      摘要 (851)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特许0.35μm EEPROM CMOS标准工艺设计了一种单片集成光接收机芯片,集成了双光电探测器(DPD)、调节型共源共栅(RGC)跨阻前置放大器(TIA)、三级限幅放大器(LA,limiting amplifier)和输出电路,其中RGCTIA能够隔离光电二极管的电容影响,并可以有效地扩展光接收机的带宽。测试结果表明,光接收机的3dB带宽为821MHz,在误码率为10-9、灵敏度为-11dBm的条件下,光接收机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1Gb/s;在3.3V电压下工作,芯片的功耗为54mW。

    • 基于四取代铜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磷光器件

      2010(4).

      摘要 (1041)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结构为ITO/NPB/TPBI:(4-tert)CuPc/BCP/Alq3/Al的近红外(NIR)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器件在室温下的发射峰位于1110nm附近,来源于(4-tert)CuPc分子的磷光发射,器件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4wt%。制备了结构为ITO/NPB/TPBI:(4-tert)CuPc/DCJTB/BCP/Alq3/Al的器件,结果表明,DCJTB层的加入没有改变器件的NIR电致发光(EL)峰位置,而器件的NIR发光强度与没有DCJTB层的器件相比,提高了50%左右,这是由于DCJTB向(4-tert)CuPc进行了有效的能量传输。

    • 双膜片结构光纤光栅地震检波器低频特性的研究

      2010(4).

      摘要 (1025) HTML (0) PDF 0.00 Byte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双膜片式的光纤光栅(FBG)地震检波器,此结构有效限制了检波器横向响应。对该检波器的纵向加速度灵敏度和幅频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影响这种检波器纵向加速度灵敏度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检波器在5~200Hz频率范围内频响平坦,纵向加速度灵敏度为24.3pm/g,谐振峰在900Hz附近,与理论计算较好的吻合。

    • 一种新型大动态范围CMOS图像传感器

      2010(4).

      摘要 (647)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像素结构的大动态范围CMOS图像传感器,通过调整单个像素的积分时间来自适应不同的局部光照情况,从而有效提高动态范围。设计了一种低延时、低功耗、结构简单的新型pixel级电压比较器及基于可逆计数器的时间-电压编码电路。采用0.6μm DPDM标准数字CMOS工艺参数对大动态范围像素单元电路进行仿真,积分电容电压Vcint与光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动态范围可达126dB。在3.3V供电电压下,单个像元功耗为2.1μW。

    • 10GHz ps光孤子在G652光纤中的绝热传输实验

      2010(4).

      摘要 (819)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二次谐波频率分辨光学门(FROG)脉冲分析仪,实验研究了一阶啁啾ps光孤子在普通单模光纤(SMF)中长距离绝热传输时脉冲波形、脉宽和啁啾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色散较大的标准SMF中,一阶啁啾孤子的稳定传输长度超过1000个色散长度,即很好地保持双曲正割波形不变(啁啾不影响孤子的波形),但啁啾孤子的脉宽展宽速度高于非啁啾孤子绝热传输的微扰结果;采取预加重措施,可以减小孤子脉宽的增大。因此,对于占空比较小的ps孤子脉冲,可以不必采用复杂的消啁啾和色散管理措施,就可以利用绝热方式进行稳定传输。

    • 一种支持多业务承载的广义光突发汇聚机制

      2010(4).

      摘要 (426)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入广义光突发汇聚(GOBA)概念对传统光突发交换(OBS)进行扩展,形成新的广义OBS(GOBS)网络。针对GOBS的多业务承载目标,提出了一种支持多业务承载的GOBA机制,采用将业务最小时延要求作为汇聚时间的汇聚方式,将多种用户数据业务汇聚到不同粒度的广义数据突发(GDB)中。仿真结果表明,在GOBS环境下,与MSMAP(max burst-size max assembly period)机制相比,GOBA能够在满足较高数据成功接收率的基础上显著地减小约10%的总体数据超时率,同时降低约15%的突发碰撞率,并提高约20%信道利用率。

    • 基于相位调制器倍频技术产生56GHz毫米波的光载无线通信系统

      2010(4).

      摘要 (1269)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一种基于光相位调制器(PM)倍频技术产生56GHz毫米波的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在中心站,通过28GHz射频(RF)信号驱动PM产生了56GHz光毫米波,并将下行的2.8Gb/s开关键控(OOK)信号调制到该光载波上,然后经过20km标准单模光纤(SSMF)传输至基站,最后由天线进行发射。用户终端接收后,采用相干解调恢复出基带信号。实验结果表明,56GHz光载毫米波信号经SSMF传输20km后其功率代价小于1dB,通过无线方式传输1.1m后其功率代价小于2.5dB。

    • 高空平台不稳定对平台间光通信性能的影响及抑制

      2010(4).

      摘要 (783)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晃动对平台间光通信的影响,结合Γ大气扰动模型,推导出平台间光通信的误码率表达式,进一步分析平台晃动条件下平台间光通信捕获、跟踪和瞄准(APT)系统的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发送端偏转和接收端的垂直运动对平台间光通信性能影响较大,而接收端偏转和发送端的水平运动对平台间光通信性能影响较小;满足平台间光通信误码率小于10-6的APT系统瞄准精度应低于50μrad。

    • 喷射CVD法制备金刚石厚膜及其内应力分析

      2010(4).

      摘要 (611)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CVD法制备出金刚石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Raman光谱及X射线衍射(XRD)等研究基底温度对金刚石厚膜生长特性及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950℃基底温度生长的金刚石厚膜结晶性能较好,纯度较高;而850℃和1050℃生长的金刚石厚膜表面呈现大量的孪晶缺陷,结晶度较低,同时出现较多的非金刚石碳,纯度较低。随着基底温度的增加,(111)晶面和(311)晶面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220)晶面的衍射峰强度逐渐降低。850℃和950℃基底温度生长的金刚石厚膜的宏观应力和微观应力都呈现出拉应力,1050℃基底温度生长的金刚石厚膜的宏观应力和微观应力都呈现出压应力。

    • 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织构化表面Al掺杂ZnO薄膜

      2010(4).

      摘要 (748)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Zn-Al(Al:2wt.%)合金为溅射靶材,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Al掺杂ZnO(AZO)薄膜。通过对衬底温度的调制,在较高衬底温度下(~280℃),无需经过常规溅射后腐蚀工艺过程,即可获得表面形貌具有特征陷光结构的AZO薄膜,其表面呈现类金字塔状,粗糙度RMS=65.831nm。通过测试薄膜的结构特性、表面形貌及其光电性能,详细地研究了衬底温度对AZO薄膜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多晶六角纤锌矿结构,薄膜呈(002)晶面择优生长,其表面形貌随衬底温度的不同而改变。衬底温度为200℃及其以上工艺条件下获得的AZO薄膜,在可见光及近红外范围的平均透过率大于90%,电阻率优于1.5×10-3Ωcm。

    • 基于图像处理的保偏光纤偏振轴高精度检测法

      2010(4).

      摘要 (789)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CCD显微成像系统采集Panda型保偏光纤的截面图像,利用基于Hessian矩阵的亚像素精度边缘检测算法提取两应力圆边缘线点,进行椭圆拟合后过两椭圆中心连线得到偏振轴轴线,实现了偏振轴轴线的自动识别及与已知键定位轴相对角度的自动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均值为0、方差为0.5的高斯噪声下,本文方法仍可保证偏振轴角度的检测偏差未超过±0.3°,并对真实光纤截面图像的处理具较好的鲁棒性。

    • 基于形态学分水岭的垩白米粒检测方法

      2010(4).

      摘要 (781)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分水岭的垩白米粒检测方法。充分利用单个垩白米粒图像区域中垩白部分白色不透明这一物理特征,将单个垩白米粒图像区域分成3个标记区域,通过形态学分水岭方法分割垩白米粒图像,提取区域间的单像素边缘将垩白区域提取出来。为了提高边缘检测的准确性,使用sobel算子去噪。由于使用标记控制分割,从而使区域极小值修正具有自适应性和准确性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垩白米粒的检测精度为96.4%,而且识别效果好于基于分形维数的检测算法。

    • 基于差值扩展和余数调整的可逆数据隐藏

      2010(4).

      摘要 (826)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Tian差值扩展技术应用于彩色图像,提出一种基于预测误差差值扩展(PEDE)和余数调整的彩色图像可逆数据隐藏算法。针对传统差值扩展技术存在过分修改像素灰度值、须嵌入定位图等缺点,首先利用色彩分量间的相关性减小差值,并将差值扩展量分散到2个色彩分量中;其次,由2个色彩分量中像素的预测平均值决定可用于扩展嵌入的差值,对不能用于扩展嵌入的差值则用可逆对比图RCM变换嵌入数据,无需保存溢出定位图;最后,对直方图平移技术进行改进,实现嵌入容量和失真控制,提取端在提取信息时可无损地恢复原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同等嵌入率下可取得更好的图像质量,算法复杂度更低。

    • 用于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版权保护盲水印算法

      2010(4).

      摘要 (541)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易于硬件实现的、用于图像版权保护的自适应盲水印算法。利用R、G和B分量在图像信息中各自的不同特点做不同处理;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通过对图像G分量纹理强度分析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水印拉伸因子,从R分量中提取图像内容来加密水印,对B分量进行DCT变换来嵌入不可见盲水印。采用伪随机序列发生器实现水印置乱,基于DCT中低频系数求均值来嵌入盲水印,大大降低了硬件消耗。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噪声干扰、滤波、锐化、剪裁和模糊处理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提取出的水印的归一化相关系数均在0.5之上,大于人眼可识别的检测阈值。

    • 基于优化GDH协商的高效安全群组密钥管理方案

      2010(4).

      摘要 (373)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GDH(group diffie-hellman)方案中节点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以及计算复杂度、通信代价和存储复杂度远高于某些集中式方案等缺陷,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优化GDH协商的高效安全的动态群组密钥管理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证明。通过对计算量和通信量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优化GDH协商协议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能够快速产生或更新组密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基于二维Fisher线性判别的人脸耳组合识别

      2010(4).

      摘要 (635)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人脸易受到年龄、表情等影响,提出了脸和耳相结合的组合识别方法。利用二维Fisher线性判别(2DFLD)方法分别进行了脸、耳图像层和特征层的组合识别。在北京科技大学人耳库和ORL人脸库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图像层组合和特征层组合的识别率分别为97.5%、95.0%,分别比人脸识别提高了12.5%和10.0%,比人耳识别提高了5.0%和2.5%;与同样应用于组合识别的主成分分析(PCA)、二维PCA(2DPCA)比较,也取得了较好识别效果。这说明,多生物特征组合识别是一种有效的识别方法。

    • 基于二维不可分小波相关性分析的虹膜识别

      2010(4).

      摘要 (640)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提取虹膜纹理特征区域和进一步减小虹膜特征的存储空间,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相关性分析的二维不可分B-样条小波的虹膜识别方法,通过对虹膜归一化图像进行二维不可分B-样条小波变换并提取小波系数特征,把这些特征等分成正方形的特征块并按照相关性由大到小排序,保留相关性大的特征块进行匹配。实验表明,本文算法比经典的虹膜识别方法能更准确地捕捉识别效果好的特征区域。

    • 目标跟踪中的MS和MC自适应选择策略

      2010(4).

      摘要 (753)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mean shift(MS)算法不能解决非线性目标跟踪及Monte Carlo(MC)算法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选择MS算法与MC算法的目标跟踪策略。首先,对目标、背景分别采样,用对数似然法评价每个目标区的特征对背景的可区分能力,选择区分能力强的特征作为目标。然后,引入一跟踪方式选择标志,通过计算当前跟踪窗内的目标与模板的匹配度来决定该标志的值,当目标与模板的匹配度大于某个域值时,选择实时性好的基于梯度最速下降的MS跟踪策略,以实现跟踪的实时性;否则选择基于随机采样、对目标模型没有限制的MC跟踪策略,使得位置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表明:与MC相比,本文算法在跟踪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节省了系统时间,当目标简单运动时,对于100×56像素的目标,平均计算时间由原来的82ms降低为小于1ms;与MS算法相比,该算法在牺牲一些系统时间的基础上能够更加鲁棒地解决非线性目标跟踪问题。

    • 基于同态滤波的彩色图像光照补偿方法

      2010(4).

      摘要 (808)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消除光照对彩色图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滤波的光照补偿方法。在频域内采用同态滤波对图像进行处理,然后将巴特沃斯高通滤波传递函数引入同态滤波器中,设计出一种新的动态巴特沃斯同态滤波器,增强图像在YIQ色彩空间中的亮度分量,并保持图像色度分量不变。在增加图像高频分量的同时,削减低频分量,弥补由光照不足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最终实现对图像的光照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弱化光照影响,提高图像质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是一种比传统高斯高通滤波和直方图均衡更有效的彩色图像光照补偿方法。

    • 基于侧抑制的红外图像自适应预处理

      2010(4).

      摘要 (693)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复杂海空背景下的红外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侧抑制的红外图像自适应预处理的方法。根据不同背景图像方差加权信息熵的变化,建立了方差加权信息熵与侧抑制网络作用调节因子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不同实际场景自适应地调整侧抑制网络作用强度,实现了不同背景条件下实时红外序列图像的自适应处理。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杂波背景下图像的信杂比,具有突出目标特征和适应复杂背景的能力。

    • 数据同化框架下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可控融合

      2010(4).

      摘要 (701)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现有图像融合方法的规则不易根据融合图像的后续使用要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并且各种方法的优点不易综合的问题,提出一种数据同化框架下的基于粒子群优化(PSD)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融合方法。该方法把比率低通金字塔变换作为数据同化系统的模型算子,把非下采样的Contourlet变换(NSCT,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作为观测算子,根据后续处理对图像各个属性指标值的依赖程度构造目标函数,再利用PSD和DE的混合算法来优化目标函数从而获取合适的影像。两组实验从视觉效果和定量指标两方面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一种改进的基于各向异性微分的SAR图像增强方法

      2010(4).

      摘要 (568)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经过相干斑抑制后,图像中目标边缘会出现模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各向异性微分的SAR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梯度方向和与梯度垂直方向构造了两个扩散系数分布函数。在非目标边缘区域,各方向扩散程度不同,对相干斑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目标边缘区域,梯度方向不做平滑,以保护和增强边缘,而在垂直于梯度方向有较大的平滑,突出边缘轮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干斑抑制能力和边缘增强能力。

    • 基于并行小生境技术优化的智能模糊聚类图像分割算法

      2010(4).

      摘要 (612)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BM模糊聚类有效性函数以图像特征空间为搜索空间,实现有效性函数的全局寻优,用并行小生境技术解决粒子群(PSO)算法的早收敛问题,优化聚类的全局收敛性能,实现有效聚类数目与聚类中心的并行寻优。通过对遥感图像分割的实验证明,与传统粒子优化群算法的分割结果相比,本文算法拥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分割效果更优。

    • 运动冠脉造影序列的独立分量分析伪彩色编码

      2010(4).

      摘要 (602)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心脏周期剧烈运动产生的冠状动脉血管非刚性变化所引起的造影图像处理误差,提出一种基于快速独立分量分析(FastICA)的动态冠脉造影图像序列特征提取方法,改进了以往算法将动态序列中的每帧作为静态图像单独处理而未考虑帧间关系的缺点,综合序列中各帧信息进行分析,解混分离出背景区和感兴趣区。在传统FastICA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冠脉造影图像灰度级分布特征的自适应初始权值计算方法,在保证效果一致的情况下,使迭代次数降低约45%。最后,设计一种基于感兴趣区域的伪彩色编码方法。

    • 眼前节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2010(4).

      摘要 (753)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低相干干涉原理及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利用中心波长为1310nm的宽带低相干光源(SLED)及傅里叶域快速扫描光学延迟线(RSOD),设计和研制了眼前节OCT系统和探头。系统成像深度大于9mm。对其扫描模式进行分析,矫正所获得的眼前节OCT图像。

    • 抑制冠状动脉内超声图像序列运动伪影的离线门控方法

      2010(4).

      摘要 (401)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连续回撤导管采集的、覆盖多个心动周期的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图像序列中存在的运动伪影问题,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ICUS图像序列进行离线门控,从而改善ICUS纵向视图的视觉效果。首先,通过逐帧比较ICUS图像的灰度特征,构造ICUS序列的差异矩阵;然后,从差异矩阵中搜索出具有最小累计差异值的路径,为各帧找到其在相邻心动周期中的对应帧;最后,在滤波后的差异矩阵中,沿最优路径找到表示在各相邻心动周期舒张末期采集的图像对的点,得到最终的门控序列。对临床采集ICUS序列的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

    • 征稿简则

      2010(4).

      摘要 (291) HTML (0)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大型工程长期健康监测用FBG应变传感器的研究

      2010(4).

      摘要 (728) HTML (0) PDF 0.00 Byte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适于大型工程长期健康监测的耐久性光纤光栅(FBG)应变传感器,提出并实现了传感光纤无机-聚合物-金属的耐久性组合式封装。对传感元件应变传递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光纤的应变传递机制主要依赖于封装结构的无机内核,金属外套用于工程安装初期对无机内核的保护,聚合物主要起这两者间的连接作用,其应变传递机制被抑制,故即使其力学或材料性能发生转异或劣变,亦不对传感器的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应变测试的理论分析及模型实验结果均表明,相对于普通聚合物封装的FBG传感器,组合式封装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有明显提高,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更多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