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标准CMOS工艺栅控Si-LED设计与制备

      2010(5).

      摘要 (66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新加坡半导体制备有限公司的0.35um EEPROM双栅标准CMOS工艺设计和制备了U型Si-LED发光器件。器件结构采用P+-N+-P+-P+-P+-N+-P+-P+-P+-N+-P+叉指结构形成U型器件,外部的两个P+区为保护环,在相邻的内部两个P+区之间使用多晶硅作为栅极来调控LED的正偏发光。使用奥林巴斯IC显示镜测得了硅LED实际器件的显微图形,并对器件进行了电学的正反向I-V特性测量。器件在室温下正向偏置,在100~140mA电流下对器件进行了光功率的检测,发光峰值在1089nm处。结果表明,器件发光功率随着栅控电压偏置电流的增加而增加。

    • 基于光滤波器的光时分复用光谱压缩技术实验

      2010(5).

      摘要 (602)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解复用窗口匹配滤波器的概念,分析了利用光带通滤波器提高光时分复用(OTDM)频谱效率的光谱压缩技术。基于自制的40Gb/sOTDM复用器,采用电吸收调制器(EAM)及时钟提取模块组成的反馈环路解复用模块,以阵列波导光栅(AWG)作为电吸收采样窗口(EASW)的匹配滤波器对4×10Gbit/sOTDM信号进行光谱压缩,实现了无误码传输100km及传输后的解复用。实验结果表明,AWG的使用使得OTDM信号的频谱效率提高至4倍。

    • NPB层嵌入MgF_2超薄层对OLED性能的影响

      2010(5).

      摘要 (706)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MgF2超薄层嵌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空穴传输层NPB中,制备了结构为ITO/NPB(10nm)/MgF2(xnm)/NPB(20nm)/Alq3(30nm)/Al(30nm)的一系列OLED。测试结果表明,合适厚度的MgF2可有效降低器件启亮电压,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MgF2厚度为0.5nm的器件启亮电压只有2.3V,较未嵌入MgF2器件降低2V;MgF2厚度为1.0nm的器件最大电流效率达到3.93cd/A,最大光功率效率达到1.58lm/W,较未嵌入MgF2器件分别提高95%和110%。

    • 非对称型多级混洗网络拓扑结构与路由研究

      2010(5).

      摘要 (265)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别于传统的偶数端口对称型光开关设计,本文采用积木叠层方法设计,结构非对称、奇数端口的2×3和3×3光开关;各光开关基本功能单元结构类似,均由偏振光分束器(PBS)、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PSLM)和反射镜组成;利用成熟的偏振控制技术实现信号光的控制和路由选择,有效避免路径的冲突与阻塞。这种设计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控制方便灵活、双向操作、与偏振无关、即插即用、易集成、易扩容和升级等特点。对2×2光开关单元的实验分析表明,该光开关插损小、串扰低和可靠性高,对于构建大规模的奇数端口和非对称结构的交换矩阵有帮助。

    • 影响AlInGaP LED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谱的决定性因素

      2010(5).

      摘要 (788)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AlInGaP红色发光二极管(LED)芯片的发光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在注入强度相等的条件下,EL与PL形状相似,但存在差异,对其光致发光(PL)和电致发光(EL)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L与PL有着相同的产生机理,影响其发光谱的因素完全相同;发光光谱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注入方式的差异,而是源于载流子的不同注入方式给LEDpn结温度带来的不同影响。

    • 基于高性能DSP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实时校正

      2010(5).

      摘要 (705)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的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非均匀性实时校正算法;针对算法所涉及的运算量和数据量庞大的特点,设计了实时非均匀性校正的红外图像处理系统,系统是以高性能DSP(TMS320C6713)为核心器件,采用DSP不同的传输通道并行传输数据,并充分利用DSP硬件的并行性和流水线操作进行非均匀性校正;以真实的红外图像序列为例,进行了非均匀性校正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高性能DSP的非均匀性实时校正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实时校正的要求,所用算法对慢变化量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

    • GaAs/AlGaAs多量子阱空间光调制器入射角度特性研究

      2010(5).

      摘要 (727)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GaAs/AlGaAs多量子阱(MQW)空间光调制器(SLM)在不同入射角度下的调制特性。对腔模位置与入射角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入射角在0°~75°之间变化时,腔模从871nm变化至845nm,可调节范围达26nm。当入射光从垂直入射变化为约45°入射时,SLM对比度从(CR)3.8提高到16.3,调制电压从9.5V下降至6.5V。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入射角度调节能够有效提高GaAs/AlGaAs MQW SLM调制性能。

    • 阴极蒸镀和隔离层对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影响

      2010(5).

      摘要 (1057)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简单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ITO/NPB/Alq3/Al/Ag。实验结果表明,快速蒸镀法制备的Ag阴极越厚,器件性能越差,而慢速蒸镀200nmAg阴极时器件性能也较差。在Alq3与Al阴极之间插入BCP/C60/LiF隔离层后,即使快速蒸镀法制备的Ag厚达280nm,器件的最大电流密度、最大亮度和最大电流效率仍分别高达248.6mA/cm2、5380.7cd/m2和3.52cd/A。隔离层不仅保护NPB和Alq3基本不被玻璃化,还很好地与Alq3和Al阴极匹配,大大提高了器件性能。

    • 自关闭脉宽调制OLED灰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2010(5).

      摘要 (762)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的灰度显示特性,采用对像素的开启和关闭分别进行控制的策略,提出了基于存储器的自关闭脉宽调制(PWM)方法。给出了系统实现方案,完成了系统设计、仿真及FPGA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在显示平板像素点数及灰度级相同的条件下,与传统基于比较器的实现方法相比,本文方法不仅具有同样的占空比和扫描效率,而且降低了系统硬件资源的开销,在节约芯片面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专用芯片性价比的提高;灰度控制系统应用于20×20pixel绿色无源OLED的驱动,能够正确完成16级灰度显示。

    • 远场16km精跟踪系统实验研究

      2010(5).

      摘要 (690)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FPGA的精跟踪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跟踪控制采用自适应模糊PID算法,在线实时动态调整PID参数值,在16km的星地光通信的精跟踪系统演示实验中实现了对通信光束功率(1550nm)的稳定,极大地提高了通信中1550nm光功率耦合效率,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精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达到了2.4μrad。

    • 电子束反应蒸发技术生长Mo掺杂In_2O_3薄膜

      2010(5).

      摘要 (621)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束反应蒸发技术,调制衬底温度200~350℃,详细研究了Mo掺杂In2O3(IMO,In2O3:Mo)薄膜的微观结构以及光电性能的变化。随着衬底温度增加,原子力显微镜(AF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均证明IMO薄膜表面趋于粗糙,透过率和Hall测试表明其光学和电学性能逐渐提高。在衬底温度为350℃时,获得薄膜最小电阻率为2.1×10-4Ωcm,载流子迁移率为34.2cm2/Vs,其可见光区及近红外区的平均透过率为78%。衬底温度为200℃时,薄膜表现为黑褐色,经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认为与薄膜中钼的低价氧化有关,提高衬底温度可改善薄膜氧化状态。

    • 偏振激光诱导的薄膜表面周期性自组织结构

      2010(5).

      摘要 (561)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激光诱导的周期性表面结构(LIPSS)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表面的形成过程。在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得到PMMA薄膜,经p偏振的XeCl准分子激光照射后形成周期性的褶皱结构。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发现,形成的褶皱结构周期具有纳米量级,且当引入外加电场时,褶皱形成所需的激光脉冲数减少到2。当外加电压增加到30V时,褶皱的周期间隔明显减小,LIPSS变得不可控,出现了柱状的自组织结构。与直接用准分子激光照射的薄膜样品相比,外加辅助电压的引入改变了PMMA样品表面褶皱结构形成的时间和周期大小,褶皱形成的内部驱动力也发生了变化。

    • AIB用于改进PLD沉积在机械瓣膜上的类金刚石膜的质量

      2010(5).

      摘要 (684)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热解C制作的人工心脏机械瓣膜上沉积类金刚石(DLC)薄膜,并用3KeV的氩离子轰击(AIB)DLC薄膜。采用拉曼(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别对AIB前后的DLC薄膜进行检测分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IB前后的DLC薄膜表面。实验结果表明:AIB不影响薄膜的黏附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薄膜微观结构的变化和sp3/sp2比值的提高,可以在薄膜中掺杂微量的Ar元素,可以有效消除薄膜表面吸附的O,但对薄膜中C-O、C=O和COOH的影响较小。因此,离子轰击法可以作为一种改进类金刚石薄膜质量的方法。

    • 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参数对β-FeSi_2薄膜性能的影响

      2010(5).

      摘要 (729)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温直流磁控溅射Fe-Si组合靶的方法,经过后续Ar气氛围退火,在单晶Si(111)衬底上生长β-FeSi2薄膜。研究了溅射功率、工作气压、Ar气流量、沉积时间等工艺参数对β-FeSi2薄膜结构特性及电学特性的影响,通过Raman、Hall、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溅射功率为80W、工作气压为1.3Pa和Ar气流量为35SCCM时溅射沉积Fe-Si薄膜,不仅可以得到单一相的β-FeSi2,而且薄膜结晶质量较好。最终,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未掺杂的β-FeSi2薄膜是n型导电的,β-FeSi2薄膜中载流子浓度约为3.3×1016cm-3,迁移率为381cm2/Vs。

    • 氧化时间和温度对Si基AAO模板制备的影响

      2010(5).

      摘要 (405)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一次阳极氧化法,通过电解P型<100>晶向Si衬底上的高纯Al膜,在40V下,0.3M草酸中制备了Si基anodic aluminum oxide(AAO)模板。在Si基Al氧化过程中,通过电流密度随时间实时变化曲线的分析,研究了Si基AAO的生长机理。实验发现,电解液温度对Si基AAO制备的影响很大,在30℃下的氧化速度是在10℃下的5倍多。

    • 基于靶式和悬臂梁的FBG流量/温度同时测量研究

      2010(5).

      摘要 (658)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靶式结构和悬臂梁结合的新型流量/温度同时测量的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器。当流体流过传感器,流速的变化引起圆形靶产生应变,应变传递到等强度悬臂梁1上,进而引起粘贴其上的FBG1波长发生改变,而粘贴在悬臂梁2上的FBG2波长不发生改变;流体温度发生变化会引起FBG1、FBG2波长同时发生改变,且波长改变相同;通过测量两光栅的波长,得到流体的流量和温度。在水和蓖麻油实验得到:传感器的流量测量范围分别是400~2200cm3/s和700~1800cm3/s,温度测量范围是0~100℃。

    • 彩色编码结构光条纹边缘亚像素检测研究

      2010(5).

      摘要 (561) HTML (0) PDF 0.00 Byte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彩色编码结构光中的RGB彩色条纹,提出一种基于彩色分量交点的条纹边缘亚像素检测方法。将彩色条纹图像由RGB模型转为l1l2l3归一化彩色模型,模型各分量不受环境光、拍摄角度和物体形状的影响,利用模型中各分量交点实现彩色条纹边缘检测。给出了彩色模型转换推导过程和条纹边缘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条纹边缘检测误差小于0.4pixel,条纹边缘检测平均误差小于0.2pixel,方差小于0.1pix-el2。

    • 面向虚拟视点图像绘制的深度图编码算法

      2010(5).

      摘要 (863)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不同区域对绘制虚拟视点图像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及深度估计不准确导致时域抖动效应影响压缩效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虚拟视点图像绘制的深度图压缩算法。通过彩色图像帧差、深度图边缘提取等相关处理过程,提取深度图的静态区域、边缘区域以及动态区域。对深度图边缘区域使用了较低的量化系数,以提高深度图边缘区域编码质量;根据深度图各个区域的编码模式特点,仅对部分编码模式而不是所有模式进行率失真优化搜索,以提高深度图的编码速度;对于深度图P帧的静态区域,合理地采用了SKIP模式,以消除由于深度估计算法的局限性导致时域抖动效应对深度图压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H.264编码方案相比,本文方案在传输码流大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了最终虚拟视点图像边缘区域的绘制质量,其余区域主观质量相近,而深度图编码时间则节省了约77~87%。

    • 一种基于对象的分形视频压缩算法研究

      2010(5).

      摘要 (362) HTML (0) PDF 0.00 Byte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分形视频压缩的典型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并提高其压缩性能的方法,用更有效的宏块划分规则替代传统的四叉树划分规则、简化块的搜索策略和范围、使用类似H.264标准的I帧和减少重复计算等。提出了一种在分形视频压缩算法中的基于对象(OB)压缩的实现方法,可以对任意对象单独进行压缩编码,极大地提高压缩比和压缩速度,降低比特率并节省数据传输时的带宽。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典型的方法,本文提出的分形视频压缩算法,压缩比提高了近4倍,压缩速度快近10倍,图像质量提高了3~5dB,显著地提高了分形视频压缩算法的性能;同时,OB的压缩方法简单有效,压缩比和压缩速度又有大幅度提高,使分形视频压缩的应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基于多特征的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

      2010(5).

      摘要 (1054)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的遥感影像决策树分类方法。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代数运算、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分割等处理,提取出影像上地物的光谱维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区主要地物类型提纯后的训练样本集,采用C5.0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影像分类,实现主要地物的空间分布专题信息提取,并利用该方法对Landsat-5TM影像进行了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

    • 一种基于量子进化算法的快速水印算法

      2010(5).

      摘要 (452)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空间域与变换域相结合的水印算法中嵌入信息量小、嵌入位置定位及检测准确率低和算法运行速度慢等缺陷,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量子进化算法(QEA)的快速水印新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不仅生成水印图像的速度快,而且对各种攻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鲁棒性。新算法在应用中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且具有可嵌入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 大容量的预测误差差值扩展可逆数据隐藏算法

      2010(5).

      摘要 (922)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Tian差值扩展技术应用于彩色图像,提出一种大容量的基于预测误差差值扩展(PEDE)的彩色图像可逆数据隐藏算法。针对传统差值扩展技术存在过分修改像素值、嵌入容量受定位图制约等缺点,首先利用色彩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减小差值,并将较小的差值扩展量分散到2个色彩分量中;其次采用LSB替换方法嵌入数据,将差值扩展变换与数据嵌入过程分离,从而减少不可扩展差值的数量;最后利用差值的二次可扩展性定位不可扩展差值,并用少量的标志信息代替定位图,从而提高嵌入容量。提取端在提取信息后可根据需要无损地恢复原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嵌入容量有较大的提高。

    • 基于行走拓扑结构分析的行人检测

      2010(5).

      摘要 (641)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计算机视觉应用中的行人检测,当运动目标受到非刚性形变、光照、色彩和遮挡等因素影响时如何建立高鲁棒性的特征描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级行走动作拓扑结构的行人特征,对上述噪声和运动参数不敏感,并且数据量小。算法首先由运动能量图像(MEI,motion energy image)建立行走动态数据,然后抽象为骨架拓扑结构,输入二级级联检测器完成检测。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在光照、形变和遮挡等情况下对行人进行检测。

    • 基于概率PCA模型的压印字符集本征维数确定方法

      2010(5).

      摘要 (331)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主成分分析模型(PPCA)的压印字符图像子空间维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建立观测数据的PPCA模型;然后采用仿真数据进行仿真,对影响维数判别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3种准则的适用范围;最后对压印字符数据集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曲线得到本征维数的大致区间范围,通过AIC、BIC和CAIC模型选择准则分别进行最优维数确定。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有效地降低算法的运行时间。

    • 一种轮胎X射线图像缺陷提取和分割方法

      2010(5).

      摘要 (796)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轮胎X射线图像对比度不高、图像噪声多和存在较大背景起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平滑滤波和灰度校正的轮胎X射线图像缺陷提取和分割方法。首先采用平滑滤波的方法,消除带束层帘线影像和图像中的高频噪声;然后依据整幅图像的灰度均值和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邻域内部灰度均值的比例关系,对像素的灰度进行校正;最后对校正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完成对轮胎X图像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轮胎X射线图像缺陷的提取和分割。

    • 一种用于组合导航的SAR图像快速匹配算法

      2010(5).

      摘要 (562)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匹配技术的惯性导航系统(INS)/SAR组合导航方法。首先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快速鲁棒性特征(SURF)算子用于对SAR图像的局部特征描述,然后对兴趣点建立快速索引,并用阈值为0.6的最近邻法则进行快速的初匹配,最后使用随机抽样一致(RSC)进一步去除错误的匹配点对。实验中,用2组真实的SAR数据对算法进行仿真并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鲁棒性相差很小,但在匹配时间上本文算法明显优于SIFT算子,本文算法更适用于组合导航的SAR图像匹配。

    • 基于加权空间直方图的均值漂移目标跟踪

      2010(5).

      摘要 (817)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标模型内的背景像素会造成目标跟踪定位偏差。为了减少背景像素对跟踪造成的定位偏差,首先通过目标区域像素和目标区域周围背景像素的颜色直方图定义了一个加权系数,然后将该加权系数引入到空间直方图的计算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空间直方图的均值漂移(MS)目标跟踪算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模型更新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跟踪精度,对遮挡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 基于近邻消息传递的自适应局部线性嵌入

      2010(5).

      摘要 (770)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局部线性嵌入(LLE)降维算法中邻域参数的人工设定及其全局性的缺陷,研究了聚类和降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邻域参数的自适应选取策略,构建了一种聚类和降维的自适应局部线性嵌入(ALLE)算法,为每个样本点设计最佳的近邻搜索空间,自适应选取邻近点计算权值重建矩阵,基于类信息重新定义了重构误差函数。实验表明,新算法更能体现出数学上流形概念的局部坐标化本质,对不相关数据、冗余数据和噪声数据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实际识别问题中体现出优越的性能。

    • 基于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图像融合新算法

      2010(5).

      摘要 (562)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的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融合算法中每个神经元链接强度取同一常数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PCNN图像融合新算法。作为显著性特征,使用像素的拉普拉斯能量(EOL,energy of Lapla-cian)和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分别作为PCNN对应神经元的链接强度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融合结果优于Laplacian方法、小波方法和传统的PCNN方法。

    • 一种用于计算机生成图像与自然图像鉴别的改进方法

      2010(5).

      摘要 (716) HTML (0) PDF 0.00 Byte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现有的由渲染软件生成的计算机生成(CG)图像和由数码相机生成的自然图像(PIM)的鉴别方法鉴定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鉴别准确率更高的改进方法。通过离散小波变换(DWT)、直方图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统计特征提取并结合正弦滤波特征,提高CG图像与PIM图像的鉴别准确率,为图像取证、数字防伪鉴别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鉴别准确率达到95.36%,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

    • 基于高非线性光纤中SBS效应的慢光系统

      2010(5).

      摘要 (733)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研究了高非线性光纤(HNLF)中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阈值、增益谱、放大特性及其慢光特性,并与普通单模光纤(SMF)进行了对比分析。测量实验表明,HNLF在线宽100MHz的泵浦激光作用下,SBS的阈值为60mW,增益带宽为150MHz,获得的最大慢光延迟量将近15ns,延迟谱与增益谱较好对应。对基于SBS的未来全光通信系统中的高性能光延迟线或全光缓存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液体温度对空泡生长和溃灭过程的影响

      2010(5).

      摘要 (535) HTML (0)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偏转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纯净水中激光空泡脉动过程,通过实验获得了激光空泡在靶表面膨胀和收缩全过程,确定了空泡的最大、最小泡半径、脉动周期和泡壁运动速度。实验采用0℃到70℃的纯净水,测量了空泡的泡半径和脉动周期等特征参量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液体温度是影响空泡脉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液体温度的增加空泡的最大泡半径和溃灭周期均呈增加趋势。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 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非相干耦合屏蔽光伏孤子族

      2010(5).

      摘要 (607)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有外加电场的双光子光伏光折变介质中存在着稳态非相干耦合屏蔽光伏空间孤子族的结果,对外加电场的双光子光伏光折变介质中多束偏振方向和波长都相同的互不相干光束的耦合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双光子非相干耦合屏蔽光伏孤子族可以看成是屏蔽孤子族和光伏孤子族的统一形式。当光伏场可忽略时,屏蔽光伏孤子族就转化为屏蔽孤子族;而当外加电场不存在时,屏蔽光伏孤子族相当于开路和闭路条件下的光伏孤子族;当孤子族中只含有2个光束分量时,孤子族就变为屏蔽光伏孤子对。

    • 征稿简则

      2010(5).

      摘要 (1176)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0(5).

      摘要 (9178) HTML (0) PDF 0.00 Byte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CdZnTe晶体的2×2像素阵列探测器研究

      2010(5).

      摘要 (854)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CdZnTe(CZT)晶体的辐射探测理论,搭建了CZT像素阵列探测系统。采用241Am源研究了2×2像素阵列特性,得到了59.5keV能量γ射线能谱,最高能量分辨率为14.6%,并且各个像素性能差异明显,特别是边缘像素出现低能道区域计数增多,谱线向低能方向轻微漂移。为优化辐射成像,对实验数据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晶体内部不均匀的电场是造成各个像素性能偏差,和边缘像素谱漂移的主要原因。在成像过程中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补偿加以修正,从而提高探测器有效成像面积,优化成像质量。 更多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