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5.
摘要:用热熔拉制法,直接将商用塑料光纤(POF)制成了 微/纳米光纤(MNF)和光纤耦合器。对宏弯曲结构的塑料MNF的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和 分析。结果显示,宏弯曲的塑料MNF对于较低折射率液体 的折射率变化更为敏感;宏弯曲曲率半径较大的塑料MNF具有更高的折射率 传感灵敏度,并且在一 定的宏弯曲曲率状态下,越细的塑料MNF其折射率传感的灵敏度越高。在光 纤直径为25μm、折射 率范围为1.332~1.391和输入光源波长为635 nm的条件下,折射率测量的最高分辨率为7.96×10-5。由这 种宏弯曲结构塑料MNF构成的折射率计可以在生物和化学等传感领域中 得到应用。
姜文龙 , 薛志超 , 常喜 , 汪津 , 丁桂英 , 张刚
2013(1):11-15.
摘要:将光电材料硫化镉(CdS)薄层插入到结构为ITO/NP B/Rubrene/NPB/DPVBi/Alq3/LiF/Al的白光 有机发光器件(OLED)的Alq3和LiF之间,研究了CdS对OLED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1nm 厚的CdS 插入Alq3和LiF之间的器件性能最好。器件电压从7V变化到14V时,色度均在白光的中心 区域; 当电压为7V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9.09cd/A;当电压为14V时, 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370cd/ m2。不加CdS时,当电压为8V时,器件的最大效率为5.16cd/A;当 电压为14V时,最大亮度 为6669cd/m2。加CdS的器件比不加CdS的器 件最大效率提高了1.76倍,最大亮度提高了2.42倍。
2013(1):16-20.
摘要:采用0.8μm CMOS工艺线制作了一种基于载流子 注入的SOI 4×4马赫-曾德(MZ)光开关阵 列,其由4个2×2基于多模干涉(MMI)耦合器的MZ(MMI-MZ)光开关单元组 成。通过对调制 臂施加电压,利用Si的载流子色散效应引起调制区的折射率变化实现开关功能。测试结果 表明,当输入 光为1510~1580nm的宽 带光源时,光开关阵列的不同路径间的串扰低于-8.02dB,支持的 公共带宽为35nm(1530~1565nm),开关阵列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7.4ns。
2013(1):21-27.
摘要:为了减弱暗电流对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图像传感器(简称CIS)图像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图像处理的方式提出了 一种实时校正CMOS图像传感器暗电流的方法,并在一个最高帧频(50 f/s)的4晶体管像素 结构CMOS图像传感器内集成了该方法的电路。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了准确的暗 电平,并且实时消除了75%以上暗电流引入的固定模式噪声(FPN,fix ed pattern noise),大大改善了图像质量。
2013(1):28-33.
摘要:研制了一台高光束质量、高稳定的基于激光二极管 阵列(LDA)侧泵 Nd玻璃的纳秒方形激光脉冲放大器。为了获得较高的输出能量,采用LDA泵浦的“串联式双 程放大”高 增益组件进行能量放大。同时,为了获得高光束质量的光斑,利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 )对光束 近场分布进行空间整形,以便得到超高斯平顶分布的光束,并对后级放大器增益不均性进行 预补偿,最终得到了光束口径为Φ13 mm 、光束近场调制度小于 1.22∶1的激光输出。放大器工作波长为1053nm,当注入500nJ 的3ns方形激光脉冲时,得到无脉冲畸变激光脉冲能量为100mJ、能 量不稳定度为2.14%(均方根)和远场角漂移小于11μrad的高光束质量激光输出。
2013(1):34-38.
摘要:利用电致发光(EL)线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光学电 压有效值传感器。所用EL线的 主要材料为ZnS:Cu,在一定幅值的工频电压作用下,可产生中心波长约为525nm的 可见光;将此EL用塑料光纤(POF)传输到光电探测器(PD),则PD的开路电压与被测电压有效 值之间具有近 似线性关系。对100~500V工频电压有效值进行了实验测量,其电压 测量灵敏度约为10.8μV/V,非线性误差低于1.8%。实验测量了所用EL线的 电致发光光谱、输入阻抗以及EL的温度特性。与以往基于Pockels电光效应的光学电 压传感器不同的是,本文提出的电压传感器不需要工作光源,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 点。
2013(1):39-44.
摘要:提出了一种半导体量子点CdSe/ZnS掺杂聚合物光 纤放大器。测量了CdSe/ZnS量子 点吸收和发射光谱,采用二能级结构和速率方程的方法,全面描述了CdSe/ZnS量子点掺杂 聚合物光纤放大器的增益性能。计算了放大器增益随量子点掺杂光纤长度、量子点掺杂浓度 和 信号光强度的变化,给出了不同泵浦光强条件下的增益谱线及半高全宽。结果表明,在mW量 级的泵浦条件下,CdSe/Z nS量子点掺杂聚合物光纤放大器可获得35dB以上的增益,获得相同增益所需泵浦光强度只 有同类型染料掺杂聚合物光纤放大器的万分之一。泵浦光强与量子点掺杂浓度之间存在最佳 对应关系,单位泵浦功率激发的最佳量子点数为6.33×107/mW。 在室温下,CdSe/ZnS量子点掺杂聚合物光纤放大器具有550nm~610nm的带宽,含盖了聚合物光纤的低损窗口。
2013(1):50-55.
摘要:在相同输入电功率下,对大功率LED在线性及PWM两种调光模式下的光参数及 电参数进行了 测试。比较了LED在两种调光模式下的色温、光效及电光转换效率随输入功率的变化,得出 在两种调光模式下,色温随平均输入电流的降低而降低,但线性调光模式下的色温漂移大于 PWM 调光模式下的色温漂移;光效及电光转换效率随平均输入电流的 降低而升高, 但在相同输入功率下,LED在PWM调光模式下的电光转换效率大于线性调光模式下的电光转换 效率,且随平均输入电流的降低,线性调光模式下的电光转换效率的上升速度要快于PWM调 光模式。利用T3STER热阻测试仪,建立LED的瞬态热阻抗模型。使用电子学热仿真分析方法 对LED在两种调光模式下的电光转换效率随结温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得出LED在 PWM调光下的光电转换效率主要受结温温升的影响,而在线性调光下,电光转换效率除了受 到结温温升的影响,还受到无效电流注入的影响。因此,LED在线性调光模式下电光转换效 率的上升速度要快于PWM调光模式。
2013(1):56-62.
摘要:研究了光载无线通信(RoF)链路中掺Er3+ 光纤放大器(EDFA)对链路噪声系数(NF)和增益的影响,同 时采用自制的具有高响应度、高饱和功率特性单载子传输光电探测器(UTC-PD )作为链路 光电转换器件,在不以NF为代价的同时使得链路增益性能获得大幅提升。实 验表明, 对于由LD、马赫-曾德调制器(MZM)、EDFA、光滤波器(OBPF)和UTC-PD组成 的 RoF光链路,在LD输出功率为17dBm、UTC-PD的输出平 均光电流为60mA时得到 最低链路NF为30.3dB,相比不含EDFA 的基本链路在L D输出光功率同为17dBm时的NF略小0.4dB;同时链路增益高达15.5dB,相比基本 链路大幅提升了41.3dB。
陈明 , 肖江南 , 陈林 , 曹子峥 , 陈杰 , 吴限 , 严光文
2013(1):63-68.
摘要:基于Xilinx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时产生正交 频分复用(OFDM)信号,其中包括伪随机二进制序列发生器(PRBS)实现 、完全并行运算反傅里叶变换(IFFT)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模转换(DAC)接口电路的设计等,OFD M电信 号解调后的星座图具有较好的收敛性,相应的误差矢量幅度(EVM)为4.42%。当发射机与接 收端存在采样频率偏差时,各子载数据产生不同的相位旋转,系统误比特率( BER)显著升高,采样 频率同步后系统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搭建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光OFDM(O-OFDM)实验系 统,传输200km标准单模光纤(SSMF)后,在接收端对O-OFDM信号进 行了离线处理,与背靠背(BTB)传输相比,光功率代价小于0.6dB,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O-OFDM发射机具有较好的性能。
2013(1):69-74.
摘要:光多播业务需要消耗大量的WDM光网络带宽资源 ,业务疏导是光多播网络降低业务请 求阻塞率和提高带宽资源利 用率的有效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多播疏导节点结构,研究了疏导端口优先的多播业 务疏导算法(TGPFA)和新建光树 优先的多播业务疏导算法(TCLFA),进而提出了一种能够适应网络资源变化的 动态多播业务疏导算法(ADMGA)。 结果表明,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ADMGA算法能取得较低的请求阻塞率和带宽阻 塞率,获得较好的网络性能。
2013(1):75-78.
摘要:针对光通信系统传输特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基于有限域GF(q)加群提出了一种构造简 单且适合光通信系统 的新颖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C-LDPC)码构造方法,该构造方法可灵活的调整码长、码 率且其编译码复杂 度低。用此方法构造了适用于光通信系统的规则QC-LDPC(4599,7)码。仿真结果表明,在BER=10-7时且码率均为93.7%的情况下,所构造的QC-LDPC(4599,7)码的净编码器增益(NC G)比已广泛应用于光通 信系统中的经典RS(255,239)码提高了约2.2 dB,比用SCG构造方法构造的SCG-LDPC(3969,0)码和非规则的QC-LDPC(3843,3603)码的NCG分别 提高了约0.47dB和0.25dB,距离香农限约1dB。因而其纠错性能更强,更适用于高速长距离光通信系统。
2013(1):87-92.
摘要:用热蒸发的方法,分别在孔径约为200nm的多孔 阳极氧化铝(AAO)模板和空白石英基 片上室温沉积厚为25~200nm的Ag薄膜样品,研究膜厚对两种样品的 微观结构和 光电学性质的影响。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观测,光电学性质应 用分光光度 计及Van der Pauw方法检测。结果表明,石英基片上Ag(QuartzAg)薄膜的结晶性能比AAO 模板上Ag(AAOAg)薄膜的结晶性能好,当厚为200nm时,AAOAg薄膜 形成纳米颗粒的 叠层结构;AAOAg薄膜的全反射率和QuartzAg薄膜的反射率均遵循随膜厚增加而增加的规律 。在同一厚度和同一波长条件下,AAOAg薄膜的光学反射率比QuartzAg薄膜小很多,当 厚为109nm时,在可见光和红外光区域,QuartzAg薄膜的反射率超 过95%, 而AAOAg薄膜的全反射率为40%;QuartzAg薄膜在厚度为25nm时已导 电,而AAOAg薄膜 的厚度为37nm时才开始导电。对于同一厚度,AAOAg薄膜的方块电阻 比QuartzAg薄膜 的大,随着膜厚的增加,它们的差值从厚为37nm时的4.90Ω/口逐渐减小到厚为200nm时的0.37Ω/口。
徐会娟 , 聂秋华 , 王训四 , 何钰钜 , 王国祥 , 戴世勋 , 徐铁峰 , 张培全 , ZHANG Xiang-hua , Bruno Bureau
2013(1):93-98.
摘要: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制备了一系列Cu改良后 的GeTe4-Ga2Te3玻璃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 微镜(SEM)、差热分析(DTA)、分光光度计和红外透射光谱仪等研究了系统玻璃组成、结 构和光学特性,应用经典的Tauc方 程计算了样品光学带隙允许的间接跃迁。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的密度和摩尔体积都随着Cu含 量的增加而减小,短波吸收 截止边发生红移,光学带隙减小;(GeTe4)68(Ga2Te3)26Cu6玻璃具有 最好的热稳定性,ΔT(=Tx-Tg,即玻璃的析晶温度 值Tx与玻璃转变温度值Tg 的差值)为103℃所有的玻璃样品都有很宽的红外 透过窗口,红外截止波长都超过了20μm, 表明Te基硫系玻璃材料 在 远红外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开发 价值。
2013(1):99-103.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大面积(300mm×300mm)ZnO:Al薄膜作为CIGS太阳电池的窗口层。设计 以电阻率和透过率测试值的标准差乘积作为衡量大面积低阻ZnO窗口层的均匀性标准,确定 4mm/s 作为衬底与靶材最合适的相对行走速度,并进一步研究工作气压和溅射功率对ZnO:Al薄膜 结构、电学特 性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实现在400~1200nm波 长范围内平均透过 率大于85%,电阻率ρ约1.0×10-3 Ω ·cm。试验结果表明,改善的工艺条件能得到大面积内厚度均匀、光电特性良好的低阻ZnO 窗口层。
2013(1):104-111.
摘要:为了有效抑制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法(TDLA S)进行红外湿度检测中的噪声,采用多阈值小波去噪方法对测量通道和参考通道间的差分 信号做降噪处理,然后基于数 字锁相放大技术从去噪后的差分信号中提取二次谐波信号,最终根据谐波信号的幅值大小确 定湿度数值。给出了多阈值小波去噪算法的流程,并做了实验验证。分析显示,本文方法可 有 效抑制噪声的影响,在极低湿度条件下仍可较好地提取出二次谐波信号。利用制作的湿度 检测系统,结合配备的密闭湿度环境,开展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波去噪后,检测 下限可由0.2%降至0.08%,极低湿度条件下(0.2%)的测量误差可由48%降至7.9%,其它浓 度下的测量误差小于5%。同时,由于噪声被很好抑制,检测系统的测 量标准差小了1个 量级,从而改善了系统稳定性。本文的小波去噪方法也可用于具有类似机理的红外气体 检测系统中以改善性能指标。
2013(1):112-118.
摘要:针对高速列车动态位姿测量中高速、大视场和高 精度的测量需求,构建由两台高速相机组成的双目 视觉测量系统,通过同步捕捉由大功率线激光瞬时光源构造的测量特征,实现对高速列车动 态位姿的实时测量。提出基于非成像模型的相机校准方法,重构相机光学成像过程,构造三 维空间成像光束和图像像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建立入射光束角度值与像点坐标的数 学模型,实现大视场相机的高精度校准。基于光束平差原理,利用已知长度的基准尺实现双 相机位置关系的快速精确校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可达到±5"的相机校准精度 和±0.2mm的双相机校准精度,整个系统能达到±0.5mm的测量精度,为高速列车动态位姿的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手段。
2013(1):119-122.
摘要:基于平行光束的远 场干涉衍射原理,经涡旋位相板编码的激光光束可在中央产生干涉暗斑,且暗斑的中心位置 只由涡旋位相板中心点决定,不随光束漂移变化。采用暗斑作为扫描光斑,具有比传 统扫描光斑更大的扫描范围和更精确的定位,通过记录扫描过程中暗斑的中心位置,对两导 轨轨迹进行直线拟合并计算垂直度。实验得到X导轨拟合直线方程为 y=0. 1395x+ 0.142,拟合 系数R2=0.999, Y 导轨拟合直 线方程为y=-17.17x-0.061 26,拟合 系数R2=0.999。两直线的夹角为 85.4°,垂直度误差大小约为4.6°。 误差主要是由环境振动 和所用CCD像素切割的垂直度所引起。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具有 比传统扫描光斑更大的扫描范围和更精确的定位,是一种可行的垂直度测量方法。
李素文 , 王江涛 , 张勇 , 汪徐德 , 姜恩华 , 谢品华
2013(1):123-126.
摘要:针对氙弧灯作为主动差分吸收谱(DOAS)宽带热光源 带来严重的能源浪费和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提出采用新型冷光源—发光二极管(LEDs)作为光学遥感DOAS系统的光源。研究了LEDs-DO AS系统的标定及反演方法,首先介绍了LEDs-DOAS光学遥感系统的结构, 分析了其获取痕量气体大气浓度的原理;然后通过把具有线状吸收谱特性的汞灯光引入到 LEDs-DOAS仪器,得到仪器函数,对系统进行标定;再把标准库待测气体的吸收截面和仪 器函数卷积,得到该痕量气体的在LEDs-DOAS仪器吸收强度,并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反演 痕量气体的大气浓度;最后利用NO2样品标定LEDs-DOAS系统的测量精度,实 验结果表明,测量误差小于5%。
2013(1):127-132.
摘要:针对高精度球面检测中待测球面调整误差所引入 的高阶像差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方法的 高精度调整误差校正方法。通过对待测球面分别引入两个不同的波前离焦量,对测得的波面 数据 取差分,由此得到测量中调整误差所引入的高阶像差,并将其从面形数据中分离出来,进而 实现高精度 的球面调整误差校正。通过Zygo干涉仪对提出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给出了 实验结 果。测量中,对大数值孔径待测球面同时引入波前离焦和倾斜,运用本文方法实现调整误差 的校正精度达到 了均方根(RMS)为0.001λ和 峰谷(PV)为0.018λ。本文方法无需了解检测系统或待测球面的任何先验信息,并可有效 降低对待测球面调整的要求,在实际的高精度球面检测中有很好的适用性。
赵顾颢 , 赵尚弘 , 幺周石 , 蒙文 , 王翔 , 朱子行
2013(1):133-138.
摘要:对基于偏振-相位混合调制的单光子双比特方案 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建 立了偏振态输入输出模型,从理论分析了光纤Mach-Zehnder(M-Z)干涉环对偏振态的影响 ,仿 真分析了偏振基矢与快慢轴对准误差以及快慢轴相位差引入的偏振编码量子误码 率(BER),进而推导出了偏振-相位混合调制 的光子偏振态保持条件。偏振编码的量子误码率受到M-Z干涉仪的影响非常大。理论分析表 明,偏振态的抖动不仅来源于光纤的折射率,还受到偏振态未对准光纤快慢轴的影响。 给 出 了一些重要的偏振态保持条件。 仿真表明当ρ和θ小于0.2 r ad,偏振态量子误码率小于 0.015,当ρ和θ小于0.4 rad时,偏振态量子误码率小于0.06。这对于单光子双比特的量子密钥系统的误码率(< 11%)要求来说,2%~5%的误码率是能够接受的。
2013(1):139-145.
摘要:基于Snake活动轮廓模 型,采用时空融合的方式,根据短时间内相邻帧的运动趋势差异相似 的前提,首先将视频序列分 成若干个小段,每段有k帧视频,选取段内的前两帧为关键帧, 通过运动检测的方式自动得到这两帧中运动对象的大致区域; 然后进行帧内Snake演变,搜索精确轮廓;最后以关键帧间运动对象形心的运动矢量预测 勾勒后续帧的初始轮廓,进行帧内Snake精确轮廓定位,从而实现所有帧的视频对象分割。 相比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克服了手动绘制初始轮廓 的缺点,在空域对Snake贪婪方法进行了改进而且精确度高,速度快。实验表明,本文方法 成功地实现了前后帧图像之间运动 对象的对应匹配关系,并通过改进后的Snake贪婪方法得到了精确的分割结果。
2013(1):146-151.
摘要:针对传统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中立体图像出现的串 扰甚至左右眼图像反转问题,在单用户的自由立体显示方式基础上, 提出了移动图像子像素以跟踪头部运动的左右眼视差的三维图像显示方法,通过跟踪人 眼位置,相应地移动图像的RGB子像素,实现视点物理位置的相 对改变,从而修正头部移动过程中左 右眼图像之间的关系。基于狭缝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根据其双目显示与串扰 参数的计算公 式,通过Matlab计算,导出了新旧两种方法 在最佳观看距离处的串扰分布的表达式。Tracepro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提出的方 法能够校正视 点位置而跟踪正确的左右眼图像,实现头部移动过程中减小甚至消除串扰的目的。
2013(1):152-160.
摘要:针对目前的手掌静脉识别以掌心区作为感兴趣区域 (ROI)受到部分人群掌心区掌脉成像不清晰以致影响整个识别系统性能。这一问题,本文对 手掌上的掌心区、大鱼际区和小鱼际 区3个区域进行医学分析和3区域静脉吸光量对比实验,选择出大鱼际区作为ROI区域。进而 ,提出基于大鱼际区的ROI定位方法,以靠近手腕侧最大内切圆确定手掌上的两个稳定特征 点,利用这两个稳定特征点确 定ROI。在自建的100人的掌脉图库中,对本文方法提取的ROI和传统 方法提取的掌心区ROI图像进行掌 脉清晰度和掌脉丰富程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大鱼际区掌脉信息更清晰、丰富。最后,对 大鱼际区和掌 心区的ROI图像进行识别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使多种识别性能指标都得到明 显改善。
2013(1):161-169.
摘要:针对现有投影分析算法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 加计算复杂度急剧增长这一问题,通过子块优化策略构建了目标投影模型,称之为增量 的局部判别投影(ILDP)算法。算法兼顾样本的类间离散度和类内紧凑性,求得的投影 矩阵 还具有正交性;通过子块叠加和奇异值升级算法对模型的求解进行了增量式扩展,计 算过程中并无出现矩阵逆操作,即规避了小样本问题。在COIL图像库、USPS手写字体库 和ExYaleB人脸库中的实验表明,对比经典的ILDA、LSDA、MMP等降维算法,ILDP具有更高的 识别率,尤其在USPS数据库中,ILDP的识别率接近于90%,而其它的 算法识别率都低于85%。 与此同时,ILDP的计算量也明显少于对比算法,在USPS数据库中仅需要少于0.5s的时间即可完成最优投影矩阵计算。
2013(1):170-175.
摘要:在线boosting的优点在于将跟踪问题看做分类问 题,并且根据目 标的变化实时选择相应的目标特征来进行跟踪。但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遮挡等情形 的存在,目标特征的每次变换可能引入少量错误,长时间执行后,错误的积累将导致跟踪位 置的漂移。实验发现,在线boosting方法中选择器权重在全局中的传递导致了漂移的 发生,而现实跟踪问题中遮挡时只影响局部区域,而不是全局区域。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提 出了结合在线boosting和分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此boosting算法中选择器权重的变化 仅在本块中,而不是全局传递,从而避免了错误在全局的累积,进而避免了漂移问题的产生 。本文的方法通过跟踪各种目标视频序列实验表明,即使对于严重遮挡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同时也能实时的跟踪目标,即每秒跟踪目标量超过10个。
2013(1):176-183.
摘要:针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图像和相衬图像两种源图 像之间相似性较低、融合时通常面对高频灰度结构信息与低频彩色分子分布信息难以 平衡的问题,提出一种色度、亮度、饱和度(HIS)框架 下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分层图像融合方法,对变换后逼近子图、最外层细节 子图与其余细节子图分别采取不同的融合策略, 以区域一致性测度(RCM)准则自适应调整两种图像之间的权重。对来自约 翰英纳中心数据库的117组拟南芥细胞图像进行的实验表 明,本文算法能够有效保留源图像中的细节信息,提高了融合图像的信息利用率和可视性, 在视觉效果和融合评价指标上均 较其他算法更为优越。
2013(1):184-189.
摘要:在定义局部边缘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部边缘二值 模式(LEBP),并结合Gabor滤波器将其扩展到多分辨率LEBP(MLEBP)。对传统的中心对称局部 二值模式(CS-LBP)和方向局部二值模式(D-LBP)进行了改进,新描述符在 不增加计算复杂度和提高特征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局部边缘信息。为验证新描述符 的性能,采用3个通用的纹理图像库进行图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本文方法,明显提高了传统描述符 的分辨能力。
2013(1):197-201.
摘要:考虑初始处于类GHZ态的3个全同二能级原子1、2和 3,它们分别与空间分离的单模 光腔发生共振相互作用的情况。利用Jaynes-Cummings模型给出了系统态矢的演化。采用纠 缠张量方法,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3个原子体系的三体纠缠量和三体中两两间的纠缠量的演化。研究结果 表明,随原子初态纠缠度的增大,原子间三体纠缠和两体纠缠均增强。
2013(1):202-208.
摘要:对电子倍增CCD(EMCCD)超弱光子成像图像灰度 的特性分析发现,一个像素的灰度值与相邻的 8个像素的灰度值有强相关性。这一特征说明,简单地使用阈值法对其进行光子信号的数量 和位置信息提 取和图像处理,将会有较大的失真性。在超弱发光的条件下(如生物超弱发光),一 幅图像中的光子 信号数远小于像素数,光子信号在图像中呈现散粒状态。据此,在阈值法的基础上引入 数学形态学分 水岭法,将处理后光子灰度图像中孤立的峰值区作为光子信号响应。新算法克服阈值法只能 对单个像素进 行判断的局限,考虑到局部像素群的整体特征。结果表明,新算法的处理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稳定性更好。 通过绿豆芽的超弱自发光成像实验,验证了新算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